同课异构的“精彩”

2009-05-25 08:09蒲大勇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精彩除数竖式

蒲大勇 胡 燕

近日,我在两个班级用两种不同的思路执教了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笔算除法》第一课时。

【第一种教法】

1.导引。复习已学过的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除法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估算除法,引出笔算除法。

2.探究新知。出示“42÷2=?”教师借助小棒图:把4捆小棒和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讲清算理,讲解商的位置并强调商的最高位与十位的4对齐。

3.巩固练习。选取几道同类型的算式题让学生即时演练,强化新知,直到90%的学生会计算为止。

学生学得非常乏味,课堂上没有一点生气。我有几次提醒学生注意,但始终是学生没有几分钟就又显得筋疲力尽,没有生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反复思考,并做了一定的调整。接着——

【第二种教法】

1.创设情境,巧妙引题

“在我校选拔文艺演出的小主持人活动中,有42名学生报名,学校将报名者平均分成两组,我负责其中一组人员的面试,你能帮我算算我要负责多少人员的面试?”我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巧妙引入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使学生在乐意帮老师解决问题中,走进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学习中,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现实性和工具性,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满腔热忱。这样的情境创设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为老师献计献策。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为了突破“试商”的推理过程这一难点,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智慧地利用对比、迁移的方法,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重难点内容嵌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估算中得到突破)。在学生列出42÷2这个算式后,我让学生大胆估计一组有多少人员面试。这样学生很快估出商为“20”来,接着再将估算的过程与用竖式计算的笔算过程对比:42≈40,40÷2=20。从对比中学生明白了,商“20”是一个两位数,表示“2”个十,所以用竖式计算时,商应写在十位上,与被除数“42”的“4”对齐。如果写在个位上,就表示2个一了。接着,引导学生用除数2去除余下的2,商“1”与被除数“42”中的“2”对齐,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解决了确定“商的位置”这一难点。

3.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在这个环节上,我安排了有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是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即时把握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将习题改编为改错题,让学生在改错的练习中,通过说出错误的原因,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写法;第三层次,完成教材练习四中的习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第四层次是提高练习,通过解决密切联系实际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整堂课,我利用教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从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会用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反思】

对比自己前后两种执教方案,单从算法的掌握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来看,却大相径庭。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按第一种设计方案上下来,学生的算法是掌握了,但总感觉学生是“屠龙学技”、“鹦鹉学舌”般的模仿,缺乏思考、探究和创新,课堂的生机与动态生成没有了影儿。而按照第二种教法,课堂上那种精彩的动态生成,孩子们那种积极亢奋的思考状态,让我深深地陷入沉思:相同的内容,教者设计方案的改变,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啊!细看这两种方案,第一种设计方案仅注重结果的学习,讲解算理,即讲即练,强化新知,但学生体验的学习过程单一;第二种设计方案不仅注重结果的学习,还注重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活用教材,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算理单一的计算课还原到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这样的计算课,不再是单一、枯燥、乏味的算理课;这样的计算课,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计算课。同样也让我享受到了数学的精彩与魅力。

猜你喜欢
精彩除数竖式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物理课“精彩”的要素徐文超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