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05-25 08:09陈瑞林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课题组课题教研

陈瑞林

以“了解、规范、交流、示范、促进”课题研究工作为目的,我室于2008年12月对由省、市两级教研部门立项的133个小学课题进行中期检查调研。在课题组自查和递交中期研究报告等材料的基础上,我们深入学校抽样调查了13个省级课题和12个市级课题,抽调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研员组成山区片和沿海片两个组进行互检,每个组再设两个小组分别检查省、市级课题,以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和22项三级指标为主要内容,采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访问、课堂听课、反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价,全面检查了各校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实施过程、实验方法、研究成果、材料归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随后,我们认真进行数据等材料的整理与分析,对各课题组及总体研究状况做出质性评价和反馈。

我市小学课题研究工作至少有以下四点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①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视、组织、参与、引领、评价、支持等作用显得重要,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展现;②多数课题组能够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校际研究、网络研究、经验总结、成果交流等重要研究方法,研究策略比较多样、具体、得力,体现了应用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规律;③部分课题组发扬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精神,及时制定和落实各阶段研究计划和各种研究制度,针对性、操作性较强,以具体、有序、规范、全程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④不少课题组勇于探索、创新,以多层面、多形式、多时机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主动发展,成效显著,成果丰富。

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各级课题管理者与实施者应该反思和关注下列问题,不断改进管理,从而提高研究的成效。

一、课题研究区域的推进要均衡、监控

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省颁教学常规的要求,更是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市各县(市、区)参与全国、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立项的课题研究数量不均衡,有个别县(市、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很少;133个课题中只有86个按要求递交《中期研究报告》等自查材料,自查率仅为64.7%。其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的管理者墨守成规、不思变革,没能及时、主动做好课题立项的宣传发动、选题指导、申报审批工作;由于督导不力、放任自流,部分课题自立项以后很少或几乎没有主动、自觉地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课题沽名钓誉,形同虚设。

要解决好区域推进课题研究的问题,县、区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学研究专业机构应该担负着重要责任,必须履行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成果推广等管理职责。首先是要端正思想认识,做课题不是为立项部门工作,而是为了本县区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自觉将各级课题列为教研工作重点,认真落实课题立项部门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建立课题研究定期报告、立项评审、调查研究、实验活动、成果交流、中期评估检查、材料规范归档等制度,加强对课题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推广、评估等全程跟踪管理;其次是县区教研室要从传统教研内容与方式的局限中跳起来,有创建性地多组织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如开题、结题、专家讲座、课例竞赛、参观交流、成果推广等实际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第三要建立教研员挂钩课题研究制度,真正成为课题组骨干成员,密切联系课题组学校和教师,经常参与各课题组的实验活动,关心和扶植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使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环境中、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更好地发挥指导、研究、管理、服务的职能;第四要主动与县区教育督导室、教育局初教股等部门多联系,对教研、课题的管理目标和评价内容提出建议,形成共识,齐抓共管。

二、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要具体、得当

多数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可是不少课题的研究内容存在问题,极大地削弱了选题的价值,特别是省级“以实践为基础的语文教与学”课题的13个子课题,该项指标得分率为79%。问题在于:一是对课题关键词、重要概念的界定不明确,导致有些研究子课题或内容指向不明、定位不准,偏离研究核心,逻辑关系错误,有的实际研究的内容(子课题)与申报立项或中期报告的内容都不一致;二是研究内容过于空泛虚假,针对性、导向性、操作性、创新性都较差;三是有些研究内容没有确定相应的实验样本班(校),部分内容处于无人研究状态。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文献理论研究不够,对所立项的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动态成果了解不深广,无法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几个观点;二是课题的选题不是自身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受课题指南驱使匆促随意申报,有些研究方案只是依赖个别人编拟或从网站下载修改的,课题研究内容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和集体讨论,这样就很容易与教师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研究方向不准确甚至错误;三是课题研究机构的组建、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安排不周密,没有考虑到课题研究内容的实际需要;四是有些课题的研究内容只凭兴趣或经验来确定,观点偏颇、肤浅,缺乏理论基础,需要专家的有效引领。

研究内容的确立很重要,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研究内容其实就是有待实验验证的课题结论(或说猜想、成果),论文、课例、案例、报告等只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一是课题组要全员动手,进行文献研究和课题学习资料汇编;二是学校平时要建立“问题库”,按自身的教改需要选题和论证,广泛查阅资料和征求意见,整合自身实践经验,梳理出科学、准确、具体、关键、重点、新颖的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的难点,进一步制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三是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寻求相关理论的正确指导,及时对初定的内容进行修正、充实;四是要有合适的样本班分项或共同承担所研究的几项内容(子课题),注意每项内容在不同年级、班级的研究特点、方法、结果,关注研究内容的系列化、连续性、阶层性。

三、课题研究制度的建立要完善、创新

市级课题在“制度建设”的指标上得分率仅为77%,省、市级总评也只是84%。在查阅众多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材料中,发现有些教学常规的检查、评估也只是停留在考察教师开、听、评几节课的传统做法上,“课题研究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考评制度”严重缺失,没能全面执行2003年颁布的《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的第12条(教师发展评价)、14条(认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的精神和措施,导致课题研究工作处于无组织、无制度、无管理状态。

课题研究是人人都要参与并列入考评内容的教育本职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只是少数校长、骨干教师的额外任务,应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抓手和重点。有实效的群众性课题研究要依靠制度来保障。课题研究制度和教师发展评价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明显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各级教育督导、行政、教研、学校等部门应以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准绳,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教育实际,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系统、合情、细化、量化、定性的教学常规目标管理制度,要特别包含立项、计划、学习、课例、案例、总结、报告、交流、档案、经费、奖励等有关课题研究制度,注意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研科研行为,并分级分类贯彻实施和考评。

四、课题研究时机的把握要渗透、常态

在课题研究的时机与方式上,多数课题侧重组织几次集体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集体的攻关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案例、教案、教学反思、论文、评课记录、教后记等被检材料与所研究的课题无关、脱离,也许这些大多是教师为应对教学常规检查或自身的兴趣、感悟随意而写,而且数量偏少、质量偏低、要求不一。遗憾的是不少课题组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关注太少,自我研究意识淡薄,没能自觉进入常态化研究的境界,感受不到课题研究所带来的收获与进步。

其实,有组织、有成效的集体研究活动也是要以教师个人的先前研究为基础的,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是课题研究的最好阵地和最丰富最宝贵的研究资源。因此,学校要从教学常规管理入手,要求教师在读教材、学理论、备教案、上课、评课、做记录、教后记、谈反思、写论文、采案例等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时时都要有课题意识,随机用文字清楚地表达课题研究的心得和意见,并在期中、期末按相关规定的质和量进行对照检查、评价,督促改进,养成习惯;及时发现和树立教师个人常态研究的典型,引领全校教师认识和进行常态化研究。

五、课题研究问题的解决要及时、深入

省级课题在“难点与对策”的指标上得分率只为75%,从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和平时实验小结、记录中可以得知,很多课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缺乏强烈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评价意识,隐藏和回避实际存在的问题,导致研究缺失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课题研究不仅要解决好立项时确立的预设问题,也要及时处理好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的成效。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要增强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日常教案的教后记和听课记录的评议中,有意识地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注意分析课堂生成与预设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并努力做到日常教学“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课题研究化”;课题管理者可以采用让实验教师填写问题表、经常对照课题随堂听课评课、在各阶段的实验报告中明确列出问题与应对策略等方法建立问题会诊制度,及时准确地把握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问题,适当调整研究的计划和措施,组织教师在动态生成的情境中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课题管理者和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目标、问题、策略等方面产生互动,形成共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些课题的研究项目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可是研究的效果难于立竿见影,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实验与考试相矛盾,受应试教育影响对课题研究不太重视,不感兴趣;大班额环境下,教师负担重,参与实验的教师精力有限,对课题实验有畏难情绪,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等等问题也是课题研究不容回避的。对待这些问题首先实验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不容置疑的是,有效、恰当的课题研究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学校更要积极进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考试改革,化解矛盾,创设有利、宽松的课题实验环境。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要充分、面广

省、市级课题已分别实施两年、三年了,真正属于课题的论文、教学设计、课例、案例、实验报告等成果,在县级以上发表、汇编、获奖、交流的数量不多;有一些中期研究报告的质量比较简单低劣,研究成果不显著;有一定影响、推广应用面比较广的课题和活动偏少。因此,各课题组教师要树立质量意识、品位意识、成果意识,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工作。各级教研室和立项部门要积极创设研究、交流平台,组织各种评优活动、校际教研、网络教研和成果汇编,为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提供广阔舞台和扩大交流区域;认真做好实验材料归档和分析工作,积极探讨和改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写作方法,善于总结和交流成果,大胆投稿争取发表,提升研究成果的品位。

猜你喜欢
课题组课题教研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