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机制研究

2009-05-25 03:32葛红岩
改革与战略 2009年4期
关键词:企业文化途径机制

葛红岩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力是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內部环境,文章通过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环境的构成与相互关系,提出了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机制与途径。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文化;文化培育;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4-0162-03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力是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是基业常青之道(贾春峰,2008)。任何企业的文化培育都是依赖于它所存在的外部与内部环境。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事物成长变化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试想一下,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有的企业能大展宏图,日益壮大:而有些企业则一筹莫展,最后只好“关门大吉”了。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我们只专注于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而忽略内部环境,或者说只重视适应政治、经济、市场等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而不重视企业自己的经营理念、厂容厂貌、企业氛围等内部环境的建设,则是舍本逐末。在实践中,不同企业在培育自己的文化时方法各有不同,但毋容置疑的是,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培育都离不开企业的内部环境,所以,研究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环境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的,以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伦理等为精神内涵,以各种制度、机制、体系为物质的表现形式,以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和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软力量”主要体现在其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的导向功能、凝集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上。国内外的学者一般将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四个层面。物质层主要包括产品或服务、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行为层主要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精神层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

企业内部环境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和,它包括两个层面: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企业可以通过资源的投入在較短的时间内得以改善的(赵黎明,2004)。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硬环境就包括了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物质包括生产、办公、娱乐环境,技术、设备、设施,产品及包装;制度环境包括公司章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硬环境是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与制度层相对应的。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提出的,它是企业难以在短期内通过资源投人而改变的。软环境包含了企业的行为环境与精神环境。企业的行为环境包括企业家行为、员工行为、员工行为、团队合作氛围等;企业的精神环境包括核心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目标、企业风貌等。软环境是与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与精神层相对应的。

我们既可以认为,企业文化外化表现为企业内部环境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又可以认为,良好的内部环境能够充实完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反之则阻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

二、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机制

(一)企业内部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体现与塑造离不开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文化需要通过内部环境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拥挤、破旧、脏乱的生产或办公环境,能够体现或塑造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企业要塑造具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企业文化,它离不开企业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员工行业等软硬环境的配合。

企业内部环境影响企业文化。许多人有这样的一个经验,到了国外如美国、日本或是德国,走到街上,看到当地人遵守交通标志,行路井然有序,自己也就不会乱闯。从上述例子可看出,人的行为深受环境因素影响,有极大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生活在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举止行为有着潜在的约束力。这种直观的、生动的存在,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机制

企业文化的培育是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从提炼确立,到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员工的力量源泉,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企业文化既有共性,更有个性,所以,不同的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制造业的企业文化通常强调技术与质量,所以其内部环境建设方面更加凸现其技术创新的特色;而销售业注重的是公关与服务,所以在其内部环境建设方面更加强调其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

企业内部环境的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都是硬环境,是可以通过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内改变的。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生产、办公、娱乐的设备设施的建设,影响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通过对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的建设,影响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从而维系企业文化或培育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软环境的建设培育了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与精神层。企业通过企业家出色的行为、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塑造了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通过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贯彻,以及良好的企业风貌塑造积极向上的软环境,从而培育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综上,企业内部环境通过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培育了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从而培育了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机制路径见图-1。

三、企业内部环境的文化培育途径

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精神环境。理解并建设企业内部适宜的环境平台就是为了能够扩大这种环境的正推动力,减小甚至消除其负阻碍力(赵黎明,2004)。

(一)物质文化——物质环境建设

企业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生产环境、企业建筑环境、产品及包装、广告等环境因素。

1创建整洁、有序、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有利的,对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保证产品质量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李景喜,1999)。在企业环境中,企业的建筑设施、生产场所是企业最重要的环境。这些环境的设计要从整体企业文化的建设角度进行设计,包括厂房布局、建筑物造型、颜色、赋予文化功能的载体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工作环境。创造一个整洁、有序、安全的工作环境,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运用色彩优化工作环境,通过运用色彩可以调节优化劳

动环境,提高和降低人的心理感受度,减少疲劳。如在冷库、地下室等,将墙壁涂成暖色,可以增加温暖、明亮的感觉;而在热加工车间、重体力劳动场所等环境中则宜采用冷色。

2优化工作设备与设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设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员工借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必需品。很难想象一个20多人的采购部门,只有一台电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技术、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3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娱乐环境。企业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员工的身体与精神面貌都很有好处,切实体现出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企业食堂饭菜可口,让员工可以开开心心就餐;健身娱乐设施齐全,让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放松与锻炼,从而对企业有一种亲切感与归属感。

4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氛围,倡导与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提供学习环境,为员工创造培训提高的机会,使员工能够在组织里不断提高,实现员工成长的需要,对企业而言也有了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二)制度文化——制度环境建设

构建符合核心理念与企业文化的企业管理体制平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制度在企业的运作过程,起着约束、协调、激励的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依据企业的核心理念以及企业文化所建立起的一套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实现前者指导的企业运作和员工管理。它们统一地具有人本的属性。企业管理体制平台的建设直接关系着企业运作管理的效率和利润水平,支撑着核心理念及文化的贯彻。

1建立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企业成员间相互影响的框架,约束企业成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空间,也约束着企业成员的个人行为,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合作秩序,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一个运营良好的企业不能仅靠某位具有杰出能力的领导人的魅力去影响员工。一个想要获得持续不断发展的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规范、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是以核心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超越个人魅力之上的、具有自组织和学习创新能力的。

2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能够做到以“企业利益为重”。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员工,由制度规定了员工行为的“底线”,员工可以不认可企业理念,但是不能违背制度规定。一旦发生违背制度的行为,或不按照制度提倡的方式发生行为,要么受到惩罚,要么得不到奖励。于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可能发生利己也利企业的行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切忌一味地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去管理员工,一定要不断探索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即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地作用于员工身上,并且有必要不断地去探讨它们的相互作用机理,以便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的制度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激发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3及时把握企业制度的稳定与变化平衡点。企业的管理体制包括多方面内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奖励与评价机制、人员和岗位管理体制等。这些管理制度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永远一成不变。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的管理决策也要相应做出调整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可能就意味着要调整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等。否则,制度就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企业制度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作用。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均衡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才能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任相文,2004)。通过制度的执行,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从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真正的生根发芽。

(三)行为文化——行为环境建设

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结构的研究,提出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超我动力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这就需要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紧密结合,从员工的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两个方面有效激发与控制员工的行为。

在行为环境建设时,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影响员工的行为。一部分对企业文化不认同的员工会直接模仿典型行为,产生企业需要的行为;还可能有一部分员工,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理解和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从而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当然,这种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典型的宣传,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员工的一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与管理能力,并以身作则,遵守企业制度,给其他员工起到表率的作用。

在行为环境的建设中,要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

(四)精神文化——精神环境建设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企业文化精神层自身的抽象性,就决定了企业精神环境的建设必然要依托于某种有形的载体予以表达。最普遍、最直接的做法,是将企业的理念写成标语张贴。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企业为达到自己的根本目标,实现根本宗旨,要提炼或设计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理念或价值观。例如,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体现在质量管理上,就是“零缺陷、精细化”,体现在销售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就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或价值观进行宣传,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杨金勇,2005)。

此外,企業文化建设并不是终身不变的,它要与企业的发展状况,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地建设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领导者不要期望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企业要借助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维系企业良好的企业文化,或培育与创造新的更适应时代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唐玉萍]

猜你喜欢
企业文化途径机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简要关系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