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白蒜连作障碍因子控制配套试验

2009-06-01 10:15陈彩娣
长江蔬菜 2009年15期
关键词:邳州耕层大蒜

陈彩娣

邳州白蒜连作障碍因子控制配套试验

陈彩娣

为提高邳州大蒜的总产量、品质和效益,控制各种障碍因素,在以往试验的基础上,2008年在邳城镇安排了3.3 hm2蒜套深耕中间试验,并适当配以增加密度,更新品种,标准化栽培等技术,探索多种障碍因子的控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择的大蒜品种为邳州白蒜,667 m2用种量120 kg。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邳州市邳城镇郭池村,试验地面积3.3 hm2,土壤为两合土,肥力中等,理化性状好,试验田地块平整、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巨丰1号大豆。

试验设2个处理,即处理1:套深耕,试验地面积2.9 hm2,由大型拖拉机耕耙,一耕两耙(纵、横向各耙一遍),耕深35~38 cm。处理2:对照(CK),面积0.4 hm2,CK与套深耕农户相同施肥,只是耕地时使用手扶拖拉机耕耙15 cm深的表土层。两区统一栽种,平均行距 23.4 cm,株距12 cm,密度2.38万株/667 m2,统一喷施除草剂、盖地膜。平均667 m2施纯N 25.2 kg,P2O517.2 kg,K2O 17.9 kg。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大田考查可以看出,栽培措施相同,套深耕效果在返青后开始显现(表1),根量、鲜质量、叶面积的净增加数量明显,病害降低明显,产量性状差异显著。

表1 不同处理大蒜返青期比较

表2 不同处理大蒜产量比较(鲜折干为2∶1)

表3 不同处理大蒜抽薹期和鳞茎膨大期植株性状

表4 不同处理大蒜病害比较

2.1 产量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套深耕处理每667 m2干蒜产量1258 kg,CK每667 m2干蒜产量1085.6 kg,套深耕处理较对照增产172.4 kg,增幅13.7%左右。

2.2 增产机理分析

①加深耕层大蒜是浅根作物,根系纵向分布5~25 cm,横展30 cm,在土体中呈椭圆形,吸收能力弱。原耕层12~15 cm,犁底层坚硬阻隔水气,根系被迫呈椭圆形,吸收体积减少。加深耕层后使根系的伸展,吸收体积增加,使耕层离子态N被土粒吸附,提高利用率,同时也使迟效态、缓效态的P,K转化为速效态被大蒜吸收。

②保蓄水分大蒜根毛少,吸收范围小,不耐旱,深耕后使活土层由12~15 cm增加到35~38 cm,保蓄的地下水明显增多,抽薹至鳞茎膨大期需水最多,套深耕处理比CK单株生长量明显增加(表3)。

③增加速效养分的供应 每生产100 kg干蒜头需吸收纯N 2.5~3.0 kg,P2O50.8~1 kg,K2O 2~2.2 kg。深耕、配方施肥,可增加耕层速效养分的供应量和需肥高峰期的供应速率(或供肥强度)。

2.3 病害比较

大蒜田通过深耕技术处理,使细菌性根腐病、疫病、叶枯病、细菌性茎(叶)腐病都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大蒜的生长(表4)。

2.4 降低发病和减轻病害的原因

①深埋病菌土传的真菌、细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和单胞杆菌在土壤中残存、越冬、繁(增)殖为害于原有的15 cm深的活土层内,含菌量(或菌密度)高,耕层加深到35~38 cm后,病菌深埋,一部分病菌无法接触根系为害,15 cm表土层含菌量下降约50%。

②环境改变 原15 cm深的表土层病菌生存、繁(增)殖的优越环境被破坏,犁底层土壤混入表层后恶化了病菌的生存环境。

③药物浸种、耕层施药对病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④有机、生物肥料中的放线菌、巨型芽孢杆菌对病菌有抑制和吞噬作用。

⑤冬春气温偏低,蒜田的发病情况较往年低。

3 小结

套深耕技术,能使大蒜增产10%以上,值得大面积推广,但同步的配套技术(如增加密度、更新品种、严格按无公害大蒜生产标准规范投入)也要跟上,应更加注重增加有机肥、菌肥的施用,使15 cm深的表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有益菌种群量不减。

陈彩娣,江苏邳州市农林局,221300

2008-11-21

猜你喜欢
邳州耕层大蒜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邳州消防出实招 打通“生命通道”
最美的风景
——江苏邳州老年大学校歌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大蒜养生法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
邳州地区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热性惊厥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