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09-06-04 08:12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本能整体群体

肖 川

“主体性教育”曾经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旨趣究竟何在?这其实是值得作一番考量的。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的。我们谈人的主体性,其用意就在于“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他自己”。通俗地说,就是以人性的方式和人道的方式认识人、对待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但并不就是社会关系的奴隶;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不仅能够改造环境,也能不断赋予环境以新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主体存在的方式这一角度把“主体性”区分为整体主体性(整体主体性又可以分为类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区分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有其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主体性作为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不同的主体所具有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整体主体性是类或群体主要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理性的、社会的、一体化的特征;而个体主体性是个体主要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感性的、具体的、多元的特征。

越是在人类的早期便越是强调整体主体性,强调社会的统一、有序、等级、规范、个体服从群体,这是因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马克思)在这些社会制度下,个体主体性的实现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越是到近现代便越是强调个体主体性,强调社会的多元、感性、自由、平等、个体的独立性、个体的自主与需要。“人的解放”越来越表现为对于个体的解放。个体主体在历史发展中,从完全依附于群体主体,受群体主体支配逐渐地演化到自主地进行活动。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个体主体迈向自由主体,个体主体性不断得到高扬的过程。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对个体主体性的重视,是现代哲学中最有力和最持久的一股潮流。若从主体性哲学发展的大线索上考察,它也是使主体性研究从抽象的理论走向人们的现实生活具体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整体主体性只有转变为每个人的个体主体性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世界才能充满勃勃的生机。

主体性既是属性概念,更是关系概念,是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一种“互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占有与奴役的关系。占有“意味着,我想为自己获得一切;意味着,不是分享而是占有给我带来乐趣;意味着,我必须越来越贪婪,因为我若以占有为目的,则我占有的越多,我就愈是了不起;它还意味着,……我永远无餍足。因为我的欲望是个无底之窟。” (〖美〗弗洛姆著《 占有或存在 》)

主体性不是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获得性本能”,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本能(马斯洛称之为“似本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弹性和开放性。这些本能不象动物性本能一样坚固和不可灭绝,它们可以被窒息而又不危及生命,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主体性需要比自然需要更难以得到满足,因为自然需要的满足是吸纳对象于人自身,而人自身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相对来说自然需要较易满足。主体性的发展即主体性需要的满足却是把自身潜能投入到对象中去,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驾驭与超越。而对象世界是无限的,因而主体性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相反,越是与对象发生深广的关系,主体性需要就越强烈。这也说明,一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决定于和表现为个体与世界关系的丰富与深刻的程度。

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的维度主要分为:个体与社会和他人;个体与物质世界,特别是自然界;个体与自我。个体主体性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要求的和所凸现的,因而,个体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为自主性和独立性。主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表现出自主性;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能动性;主体在与自我关系中表现出超越性。

主体性教育的旨趣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未来的生活者和建设者――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学会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

猜你喜欢
本能整体群体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吉米问答秀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语录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