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理教学

2009-06-04 08:12冯尧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

冯尧飞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面前展开,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努力适应新课程教学。以下是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改思想后,结合物理教学总结出

的几点体会。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智力—优秀学生”的发展轨迹。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如教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时,要求的就是让学生“一放、二看、三读、四记”。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新课改之后的课堂中,学生活动多了,几乎堂堂都是在探究问题中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同时,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重力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重力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用绳子系住橡皮擦在手中旋转,体会万有引力,进而体会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于是重力也就在学生

头脑中得以巩固。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原来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如压强,告诉学生压强就是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力的大小,公式p=F/s,单位统一,代入计算;将其变形F=ps,s=F/p还可以求出其余两个物理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而现在在教学压强时让学生从,定义上,物理意义上,生活中不同角度理解,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每每都是认真设计实验过程,分析、比较学生的实验步骤,在注重过程的实践探究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学生认为教师无情,教师认为学生不懂事,不明白教师一片苦心,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交融。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如在教学电路时,和学生一起讨论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点,若有分歧,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行指导,学生容易体会到老师是和自己平等的,才会有“信其师,听其道”。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在物理考试,已经有了1卷,2卷,但操作考试也只有在中考才有。所以我在平时也要求学生们自制实验,每月检查,期末拿出最满意的作品评比,平时还要求他们办手抄报,收集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开拓学生视野。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做个怪怪长实验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