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之我见

2009-06-04 08:12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学科改革

杨 慧

课程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改革不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附属品,课程教材变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会自动跟着变,但是,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所以,课程改革需要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师生应该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并在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否则,课程改革

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肉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没有了归宿,没有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通过这种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也必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因此学习方式转变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教学制度的重建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们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他们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而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弊端仍然存在,如: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如。

所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要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一方面要坚决打破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真正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有力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猜你喜欢
新课程学科改革
【学科新书导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改革之路
“超学科”来啦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