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语法中X’-理论的发展

2009-06-22 09:38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理论

徐 玲

摘 要:在生成语言学中,X'-理论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处在发展完善之中。本文从其发展的角度,描写了X'-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说明生成语言学一直在用经济原则探究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X'-理论 Larson壳 vP壳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和变化,其技术内核——短语结构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由最初的短语结构规则演变为X'-理论。1990年之后,X'-理论因合并(merger)操作的提出而被取消。尽管如此,目前的主流研究还是采用X'-图示。基于此,本文将介绍X'-理论的一些发展情况。

一、X'-理论的提出

宋国明(1997)指出,可以由单词语法得出有多少句子,就要写出多少规则,但我们用词组这样抽象的符号来替换一串串单词时却能写出精简有效的规则,用这种概念与方式归纳句法规则被称为短语结构语法。短语结构语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规则简单,同时也能利用仅仅几条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的句型。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允许一些替换规则循环不息反复运用。如:S→NP+VP;VP→V+NP;NP→D+N。生成语法的生成性由此得到体现。

1970年,Chomsky为解决名物化问题提出了要以X'-理论(即中节理论)代替以前的短语结构规则,它解释了跨范畴间的平行性。X'的引进克服了短语结构把短语范畴和词汇范畴限制在一对一的关系中,成为管约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技术。XP和其中心词X的中间应有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被称为X'。有了这个中间层次之后,XP与其中心语X就可用X'结构来表示。这一理论被称为X'理论。因此,任何词组XP都是它的中心语X的最大投射(maximal projection),其结构如下图:

这个结构说明了任何一个XP都存在各自的中间层次X',都可以表征成其中心语(head)、指示语(specifier)和补足语(complement)的X'结构,X'-理论允许词组与词首之间存在任意数量的X',但XP词组必含词首X。

1981年,乔姆斯基出版了《管辖和约束论文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由此,TG进入了管辖约束理论时期。在管约论中,X'-理论的作用得到了扩大和强化。Chomsky(1986)将句子看成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on)并指出句子也在X'结构的表征范围之内,其中心语inflection(INFL/I)就是表示句子主谓一致和时态变化的屈折变化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Sportiche(1988)、Woolford(1991)以及Kuroda(1992)等人提出VP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在动词词组VP内生成,然后再移到IP的Spec位置的。

二、句法结构的双分支性

(一)问题的提出

X'-理论体现的一个重要的句法原则就是要维护Kayne(1984)指出的词组的二元句法结构。就是说无论多么复杂的成分关系的结构树都应该是两分叉的,不能是三分叉或更多。这一结构对于二元谓词适用,但是否适用于三元谓词还有待考察。典型的语证就是双宾语结构。Oehrle (1976)就将这两个补足语处理成一种并列的线性关系:

很显然,像(2)这样的表征明显地违背了X'理论的二元句法结构。

乔姆斯基(1981)认为,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域内论元应该是一种层次关系而不是(2)中所表征的结构。如图:

按这一处理方式,(3)中的NP3成分统制(c-command)NP2。但Barss&Lasnik(1986)却认为,双宾语句中的NP2统制NP3。(2)(3)都与二元结构相悖。看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得进一步探索。

(二)Larson 壳

Larson(1988)很好地解决了Barss&Lasnik(1986)给双宾语句结构表征和句法推导提出的问题。Larson(1988)在对英语中的双宾语句和与格句(dative construction)之间的句法转换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英语中的与格句(如I give a gift to Mary.)和双宾语句(如I give Mary a gift.)均是由下面这种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转换而来的:

(4)a.I give a gift to Mary.

b.TP…[VP[spec I][v '[V givej][VP [a gift][V give j ][pp to Mary]]]]

在(4)中,动词V的最大投射VP有两个,其中上层VP的中心语是空的(用e表示)。像这样在VP之上再加一个空中心语的VP结构就是著名的Larson壳(Larson shell)结构。这样的底层结构经过广义的被动化和格驱动移位才能生成双宾句的表层结构:

(5)a.I give Mary a gift.

b.TP…[VP[spec I][V'[V givej][VP Mary 1[V'[V' givej Mary 1]a gift]]]

在(5)中,NP2成分统制NP3。Larson(1988)对双宾语句的结构推导完全符合Barss & Lasnik(1986)的结论。Larson壳所体现的单补足语原则(Single-complement Hypothesis)(即中心语在每个投射层次上都最多只能有一个补足语)维护了二元句法结构。

(三)轻动词

Larson(1988)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最简方案(如Chomsky[1995]Radford[1997]等)在Larson壳设计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进,就形成了用来解释VP结构的基础性的底层结构——vP壳(vP嵌套)。比如说:

(6)a.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b.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根据Uniform theta-assignment hypothesis (Baker1988),在句法中,两个充当同样词汇作用的论元,在一个给定的谓语的情况下一定占据相同的语法位置。(a)(b)两句中的the ball分别占据了宾语和主语的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很自然的解释就是动词roll从它的原始位置(主语之后)上移到了the ball的左边位置。根据Larson(1988,1990),Hale & Keyser(1991),Chomsky(1995),(b)句是个简单的VP结构,(a)句是复杂的双重VP结构,包含了一个VP壳和一个嵌套的VP核心,形成了一个VP壳(VP嵌套)。那么动词为又是如何移位的呢?我们又当如何处理(a)句呢?由此,最简方案引进轻动词(light verb/v)这一概念,形成vP壳。v是一个有致使义的零动词,相当于动词make,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所以(a)句有类似这样的解释“We made the ball roll down the hill.”。另外,v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所以要触发嵌套内下层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v的指示语为V的域外论元,它的补语是下层动词组VP,其中心语为V,指示语为动词的域内论元,如下:

图(7)表示了最简方案中的vP嵌套结构。那么(a)句可解释为“We made+roll the ball down the hill”结构,很好地回答了我们上面所提出的问题。那么(a)的结构为:

(8)TP…[vP[DPWe][v'[v rolledi][ VP[DPthe ball][V'[V ti][PPdown the hill]]]]]]

在Larson壳基础上改造而成的vP壳操作更加简洁,也遵循了X'-理论的二元句法结构。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被用来解释双宾现象,许多及物动词的作格现象以及其他复杂谓语结构等等。最简方案力求探索和概括动词结构的普遍规律,证明语法机制在结构表达方式上的简洁性,为经济原则提供更多的实证。vP壳比Larson壳更加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但这也不是说它的设计就是完美的,它的运用还需要具体语言的检验。

三、结语

转换生成语法从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X'-理论的发展来看,充分体现了TG理论一直在寻找一种以最优和最经济的原则来对句子进行解释的方法,把人类自然语言中纷繁复杂的表层句法现象纳入统一的机制中去生成和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解释语言的理论。目前,它仍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需要更多的人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周长银,张法科.最简方案中vP壳结构的由来及其设计原则[J].

山东外语教学,2004,(1).

[3]周长银,张法科.Larson壳、vP壳与双宾句[J].山东外语教学,

2002,(5).

[4]Baker.Incorpor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5]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M].Mouton:the Hague,

1957.

[6]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Foris:

Dordrect,1981.

[7]Chomsky,N.Barriers[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6.

[8]Barss,A.&H.Lasnik.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

Linguistic Inquiry,1986,(17).

[9]Hale,Keyser.On the Syntax of Argument Structure[M]. Cambridge

MIT Press,1991.

[10]Kuroda,S.Y.Japanese Syntax and Semantics:CollectedPapers[C].

Dordrcht: Kluwer,1992.

[11]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12]Chomsky,N.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

1995.

[13]Radford,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

MIT Press,1997.

[14]Jamal Ouhalla.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Woolford,E.VP-Internal subject in VSO and non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J].Linguistic Inquiry,1991,(22).

[16]Sportiche,D.Atheory of floating quantifiers and its

corollaries for constituent structur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徐玲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猜你喜欢
理论
PIRLS项目几个理论问题及实践意义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曹文轩的理论研究作品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延伸阅读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理论与实际
Mr.子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