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见

2009-06-24 09:21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5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神话大众

网络文学面临三道坎

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一文指出,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无人问津的草创期,也度过了备受指责的落魄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军——网络作品数量激增,众多文学网站访问量屡创新高,一大批网络作品和写手受到追捧,一拨拨点击率高的作品被遴选下载出版,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数字技术和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让网络文学在文学的广场上扬起了一面新的旗帜,文学的格局正在遭遇数字技术的重整。但网络文学在开疆破土、筚路蓝缕的征途上也面临一些需要跨越的沟壑。一是“文学”膨胀与“文学性”匮乏的落差。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带给文学的更多的是数量的急剧膨胀而不是文学品质的改善和提升,“灌水”之作甚多及其“文学性”的匮乏,已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学信心不足乃至诟病不断的根本原因。二是写作自由与承担虚位的矛盾。网络文学的作者多是一“网”情深的“三无”(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网民,匿名主体的自由写作与网络写作的承担虚位同时并存,使得网络创作一身轻松却又过于轻松,以至于许多人放弃了文学应该有的艺术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出现作品意义构建上的价值缺席和承担虚位。三是“艺术正向”与“市场焦虑”的困惑。“文学与市场”如何兼得是一个传统媒体一直没能解决、网络媒体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当文化资本的市场逻辑与文学创作的价值理性出现落差的时候,究竟是把握“艺术正向”还是屈就“市场铁律”就成了一个让人焦虑的难题。

传媒时代的“娱乐神话”

王德胜在《“娱乐神话”与传媒时代的艺术经济学》(《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传媒时代的“娱乐神话”生产,不仅确立了、而且也有力地巩固了娱乐中心主义的艺术生产机制。对于生产者的传媒机构来说,艺术生产的内在核心价值可以无视人的理想精神传统和生活实践的严肃性,仅需通过大众娱乐满足的视觉形式来包容一切世俗利益的感性经验价值,甚而把这种感性经验价值夸张为日常生活的表演形象,在戏仿生活客观性的同时赢得大众满堂喝彩。即如波兹曼所说的“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娱乐神话”的生产,一方面凸显了传媒机构本身高度发达的生活复制能力,并且在复制生活的同时能够将大众日常生活经验还原为视觉感受的直观形式;另一方面,传媒机构生产“娱乐神话”的过程,也体现了一种大众日常生活满足感的生产方式,即:视觉化的艺术形式(小品)+日常情感动机+世俗价值想像=去智化的生活快感。无怪“小沈阳”虽然中学未毕业,却能当着上亿电视观众说出一口“非常标准的英文”:“小沈阳是我的中文名字。我的英文名字叫xiaoshenyang”。在强调高度知识化的时代却无须知识的高度化,并且还能带来普遍的快乐满足感,可见“娱乐神话”生产在社会的和艺术的经济学意义上真的“多喜庆啊”!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神话大众
大众偶像
调查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