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策研究

2009-07-09 20:08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张 明 冯 洁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政府、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好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正在提倡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制约毕业生创业的因素,探讨在高校中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牵涉到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正在提倡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之一。1999年1月,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鼓励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是一个发现、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商品或服务以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对中国大学生来说,从”找饭碗”到”造饭碗”,这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划时代转变。因此,高校应顺势而为,广泛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成为这个划时代转变的领路人。

1.创业教育是缓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新疆自治区来讲,2007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近5万人,比2006年增幅12%。而疆内岗位需求仅3万多人,再加上往年尚未就业以及其他省区来新疆抢占就业岗位的毕业生,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毕业生要进一步调整就业期望,转换就业观念,避免“毕业就失业”。在毕业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促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知识,学到创业技能技巧,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从求职转向创造岗位,不仅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而且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这些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较大,能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美国MIT1999年统计,其毕业生创办4000个公司,雇佣110万人,由原来需社会提供4000个就业机会,到为社会提供110万个就业机会。

2.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目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选择上,与以往相比更注重“个体发展”、“个体实现”,更希望向社会证明个体存在的价值,并且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为社会的贡献统一起来。在自我意识逐步加强的职业价值观支配下,大学生在职业问题上不再“从一而终”,多次择业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每一次的工作调整,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次新的创业。这样,就需要在为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创业素质的培养,注重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帮助他们消除就业的依赖思想。当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既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就业,又可以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又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制约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是,就业或是创业并非是毕业生自身简单的选择,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1.大学生自身就业观的束缚

大学生创业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合理设计成才道路。但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正确的择业观。许多大学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心不足,对创业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把创业与失业相提并论,对大学毕业创业者有一定的歧视心理,有的人甚至认为,那些自己去创业的人,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后才被“逼上梁山”的。所以,他们宁愿与其他毕业生及下岗职工一道去挤独木桥,也不愿自己去创业。

2.社会及家长的传统观念限制

在我国长期处于英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心目中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是当年就能找到一份收入相对较高、单位较为稳定的长期工作,因而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认同感较低,还没有形成一个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有的甚至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抱有相当大的成见。特别是一些学生家长,根本无法接受,觉得自己的孩子去创业是没本事、没出息、设单位接受的表现。家长对大学生创业的冷漠和排斥心理直接限制着大学生的创业去向。

3.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自主创业不但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悉市场运作模式,并能随时应对变化;更要求毕业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和勇气,不怕困难、坦然面对逆境的良好素质。而我国的传统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承,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体系存在着脱离能力、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状况,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更新速度慢。结果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4.政策支持仍不到位

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因此国家在体制创业中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并不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国家虽然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制定出台了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但在有些地区还不到位,也很难得到落实,特别是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方面还不能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创业支持。导致有些大学毕业生虽有创业激情和欲望,最后因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或者受当地政策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创业打算。

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众化教育”的趋势使大学毕业生必须从单一的被动就业转变为多方面的就业途径。高校要培养大批的创业者,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从而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增强办校的生命力。

1.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深化创业教育

“中国教育部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现剧增之势,到2008年将达到1.24亿人”。因此各高校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深化教育机制改革,转变旧的、僵化的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高学历人员数量变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既要重视与加强学校的市场化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大力度地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从行动上切实做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改变长期重专业理论教学、重知识

传授的做法,要强调厚基础、淡化专业、重实践应用、加强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教学设计思路;精心设计和建构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知识的交叉、相融和综合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注重以新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和方法,注重将创业素质教育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体验性教学,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通过主动参与教育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业意志;重视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将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2.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包分配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只要大学毕业了,就业就不成问题,然而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要从树立自主创业、开拓进取、能从事多种职业的新观念开始,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明白创业是实现远大理想、塑造辉煌人生的一种途径,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激发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有关创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提前进人相关行业、企业内部,了解创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开创新业,实现自我价值。

3.社会要营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氛围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社会要想方设法减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比例,积极营造自主创业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应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向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适当倾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各个行业自主创业;设立一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风险基金,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适当的创业资金;各种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广播、书刊、杂志要大力宣传创业者的成功经验,介绍创业的知识;家庭也要尽可能地支持子女参与创业。

项目来源:石河子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引导与教育研究(YB20080601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以庄 我国高校与创业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2]王永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