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2009-07-09 20:08刘峻峰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办学科学学校

刘峻峰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与教育的内在联系,然后,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程的迈进,教育质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势必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认识和指导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包括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一种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是以发展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前提的。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1.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依赖于教育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解决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诸多非科学发展的问题,同时更要通过高等教育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高等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拓展人类自由、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状况将影响个人赖以享受的更好的生活的实质自由。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育质量回归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在经历世纪之交“跨越式”的发展后,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在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之间追求一种新的平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保证了更多人能够进入大学,然而,高等院校单纯地靠规模膨胀追求生存和发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粗放型”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这种不协调的发展,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短视行为,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从数量规模超前回归到质量提高上,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1.在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当然包括教师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的各项建设和规划都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来进行。培养人的关键是教师,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上去了,积极性提高了,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了,办学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应以人为本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方法等,以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来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标准。

2.在人才培养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意识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创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今后努力的目标,将做人民满意教师作为每个教师的宗旨,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工作的重心。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学习与考核方式、统一管理的“大一统”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实施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设计不同的培养进程,确定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让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前沿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3.在教育目标上,促进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教育工作,绝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要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竞争力。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充分发挥好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作用,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学校要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4.在教育管理上,突出办学特色

在教育界“口号”与“标签”盛行的今天,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理性的思考,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力戒管理上的短期效应。明确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去确立全新的教育观、育人观并以此来统一教师的思想和行动。有人曾这样说过:学校可以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没有校长,但决不能没有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管理者只有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正确独特的教育理念,并以此影响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丁亚金.科学发展现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中国冶金教育,2007(5).

[2]谈松华,王健.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发展[J]山西教育,2004(12).

[3]薄建国.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6).

[4]刘延庆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J]江苏高教,2008(1).

猜你喜欢
办学科学学校
点击科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科学大爆炸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科学拔牙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