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校教学中的职业理念探讨

2009-07-09 20:08冉建宇李佛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层级课程体系理念

冉建宇 李佛关

[摘要]地方高校的教学所面对的目标职业层级是中端职业层级,适应这种目标职业层级的要求,地方高校的教学总体上应从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知识层次与结构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作转变,在教学中树立相应的职业理念,把学生的职业观念、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和这个层级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强化知识功底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地方高校职业层级教学职业理念

地方高校教学中的职业理念现状

从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至今的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人数达2000多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33万人、在校研究生82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2.4倍和2.7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种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解决两个基本课题:一是自身的办学定位与自身的办学特色;二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教学中的职业理念,并且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切实渗透职业理念。

对于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在学术界,众多的文献已经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是成熟的、一致的:地方高校立足于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中不断探索自身的办学特色。

但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对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与这种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内在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这种认识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与现实的职业要求脱位,教学中职业理念薄弱,主要体现在:首先,对教育教学所面对的职业层级及其内在的职业要求认识不足;从而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成绩考评等教学各个环节未能有力地渗透教育教学的职业理念,很大程度上,教育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学历教育式的模式;进而,面对相应的职业层级及其内在职业要求,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模式无法与相应职业层级的内在要求全方位对接,因而,学生对自身所面对的职业层面以及相应的职业要求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全程的学习中职业层级的目标取向性较弱。

地方高校教学的目标职业层级

社会职业的层次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式的三级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层(上端)、技术应用职业层(中端)、技能操作职业层(下端)。中端职业层,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功能。承上,要具有初步的、能辅助参与上端职业层活动的能力,或者要能应用上端职业层的成果于实践;启下,要能立足于基层的工作实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

中端职业层级的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要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了这种知识功底,无法“承上”,缺乏了这种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启下”。这正是“应用性人才”的本质内涵:把知识、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去完成实践工作,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与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而。适应这种目标职业层级及其相应的要求,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应首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从学生职业观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知识层次与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作转变,以相应的职业层级目标为导向,把学生的职业观念、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和这个层级的职业需求和职业要求紧密结合。

地方高校教学中的职业理念与措施

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应树立教育教学中的职业理念:切实面向教育教学的职业层级目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职业层级的要求与标准,并在培养方案、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贯彻、渗透这种要求,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满足相应职业层级的要求;并且切实培养学生清醒面向自身职业层级的职业观;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以人为本,与企业接轨,强化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核心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观、职业态度。在全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晰认识自己所面对的职业层级,通过相应职业指导课程、讲座、与企业家座谈、假期的职业体验、见习、参观、实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观、职业态度。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要让学生充分摆正自己的位置。

2.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研究中端职业层级的职业要求、核心能力。以职业为导向,尤其要把握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度,根据相应的职业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多样化和实践教学的力度,这是基础。

3.产学融合。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产学融合。目前的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主要还停留在产学结合的层面,产和学还未能有机融合。要让企业、企业家融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来,融入到教学中来;而教学也要融合到一线的实践中去,这是基本的途径。

4.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加强理论功底培养的同时,打造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的氛围。课堂教学要把一线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技术的或管理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同时又深切感受到实践的鲜活。同时把课堂教学、校内实验或实训、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把校内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结合起来;要彻底实现两个转变: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用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立体教学,这是有效的手段。

总之,切实树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理念,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将巨大推动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2):1-8.

[2]胡振萍,龚希武.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定位的思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6,7;10-12.

[3]胡思立.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5;21-22.

[4]孙婷艳,谭晓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6):114-118.

猜你喜欢
层级课程体系理念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