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如何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009-07-09 20:08王婉琼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王婉琼

[摘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通过感性认知的途径,让广大学生真正理解、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要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样才能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感性时代性主体性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正确荣辱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八荣八耻”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深化和具体化。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所有人群中可塑性最强、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道德新风的有生力量。高校肩负着塑造新时代青年人格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青年一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前沿。

高校作为严谨的教育场所,在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既要教人“知书”,也要教人“达礼”。知识教育讲究授人以“渔”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绝对不能满足于只是授人以“渔”。

学形式不如学实质,单纯抓本本不如从实践人手,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践行”,这关键就在于如何能调动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让学生有积极性,爱学习肯钻研、爱研究肯思考、爱运用肯实践,只有这样才是授学生以“渔。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感性认知

我们传统的知识教育方法通常是将一切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归结为理论知识,将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以为向学生灌输了什么,他们就能接受什么。如果接受得不好,那就再加强灌输。受传统的知识教育方式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长期采用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活生生的人及其实践本性在教育中应起的作用。

教育界对这种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是“喊打”多年,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避免同样的问题。单纯要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只能是把理论知识塞给广大学生,可能是一下子塞“饱”了,但是是不会“吃好”的。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教条地记忆“八荣八耻,不能让学生被深刻地感染,就是授“鱼”而没有做到授“渔。

到了大学,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单纯的说教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也不能完全令学生信服。高校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荣辱观的教育和鲜活的现实结合起来,从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辱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荣辱观的理解,自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来就是切合实际,是和每个人的阅历情感融会贯通的,要让大家理解和接受,就要用能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事例讲道理。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就必须从感性上触动学生,培养他们的荣辱感。比如收看爱国主义影片,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单就爱国这一点,古有民族英雄精忠报国舍生取义,近有仁人志士为国捐躯前仆后继,今有爱国民众积极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洪流。无数典型,无不让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这样的教育才是具体的。这样的时刻,学生的心灵才能被打开,才能乐于接受理论的引导。

高校还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选择针对性强、教育性普遍、影响力大的事件为教育的切入点,达到教育面广、受教育者众的目的,建设优良的校风,形成浓郁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氛围。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的时候,一出记录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事迹的话剧《陈嘉庚》,轰动了整个校园,不知多少青年学子看后泪流满面,深深地被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打动了。现代大学生不是感情冷漠,而是感情隐藏得更深,一旦打开心扉,打心眼里承认了先进,就会有所想有所感有所为。该话剧上映以后,采访一些观看演出的同学,当提到爱国这个话题的时候,被采访的同学无一例外地都表示深受教育,引发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将把嘉庚先生作为自己的人生指明灯。这样的感性教育结合理性引导,才能让学生有所触动,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

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许多优秀品德,不是过时了,更不是变质了,只是有了新的发展和更多新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推动“八荣八耻”,也要与时俱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现代市场经济体现的主体精神、效率观念、公平思想、竞争意识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使之扬起时代精神之帆。

以勤俭为荣这一条为例,要想让大学生自觉勤俭,就先要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发生在社会上的各种奢侈浪费的严重后果。如果单纯让学生反复朗诵“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或者让大家学习前辈的节俭事迹,也许会有效果,但是肯定不会好。问题不是出在这些祖诫和事迹上,而是在于如果不能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家形势进行思考,那就只能停留在吃饭的时候不剩米粒、穿衣要缝缝补补上,这显然没有触到本质。

提倡这些美德,要与时俱进,就要放在我们国家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要放在我们党倡导建立集约型新社会的大背景下。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就有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获奖同学在回忆他的参赛经历时,首先谈到的不是如何创业,而是为什么创业——是我们国家一些落后的技术产生的极大能源浪费给了他深深的触动,激发了他为国家节约资源贡献力量的创业决心。这个同学启发我们,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中华美德,不是要死板的教和记,而是要与时俱进。教育不能是照本宣科,要努力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对策。教育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学宗旨背定义,要理解宗旨敢于发展定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求知,现代社会不只是单纯比较求知者决心,也是比较求知者求知方式的时代。如何求知?当代大学生要敢于把书本的知识“请”进来,更要会在求知过程中让自己的知识“走”出去,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在探讨中崇尚科学,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求学好问美德在新时期的新形式。大学校园里的名家论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都是崇尚科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诠释。

同时,我们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运用好新的荣辱观教育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载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同外界联系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挖掘互联网这个重要载体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积极进行正面宣传,可以开辟网上交流空间,对于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观点,因势利导,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使网络成为主课堂、第二课堂以外的“第三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结合高校实际,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八荣八耻,而不能培养起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授“鱼”,没有做到授“渔”。

主体性是人的基本特性,它表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与主体性紧密相关,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首先要让青年学生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古已有之:“知耻近乎勇”,“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学生必须处于主体状态,才能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主题,学生是主体,学习活动是载体。主题要通过载体真正走到主体的心里去,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自身自觉的荣辱意识。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花费更多心思,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主体充分意识到荣辱观就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的喜闻乐见的活动,要拿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讲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针对诚实守信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围绕着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失信现象进行批评,范围很广,挖掘面也很深,从制假售假到很多商业企业的三角债等等。不是说这样的学习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但是也应该承认这些事情和高校在校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换句话说,学生不会因为这些制假售假者的行为有强烈的耻辱感,也不会因为某些企业的好信用有强烈的荣誉感。这样虽然也让学生受到了教育,但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个人感受。因此,效果还是有限的。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治理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自习室中喧哗、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沉溺于网络游戏、生活上奢侈浪费等种种违纪行为与不文明举止进行教育人手,严肃校风、校纪。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在高校深入人心,就要唤起学生对于荣辱的切身感受,在组织学习活动时,这点应该被充分考虑。仍以诚实守信为例,活动可以落在学生自我约束的范畴内,更具体一点,如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讨论就是一个好的话题。“诚实者光荣,作弊者可耻”就是诚实守信在这个问题上最好的体现,这样的话题,将使考试作弊的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重新评价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善”是“恶”分清楚以后,学生自己就会自我批评。有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问题的自觉意识,学生就会自觉选择“荣”,避免“耻”。再比如,中央号召高校学子要回报社会已经多年,可是很多学生仍旧认为回报社会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情,这时就可以多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感受到服务人民的“喋”。在这方面,目前高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很好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区服务、定期到孤儿院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实地体察国计民生,为当地政府献言献策等实践活动。此外,大学生毕业后到祖国落后地区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建设,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大背景下的新时代青年荣辱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的“德之大端”,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做,更要做好。这种教育学习,不光是要书本的、形式的、理论的,还要求让学生心有触动、脑有思考,贵在“践行”。实质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认可的观念指导行为,也是一个社会成员自我规范的有利武器。高校开展荣辱观的教育,关键就在于通过感性认知的途径,让广大学生心有所动,真正乐于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在具体教育内容和方式上要积极思考,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大环境下的新时代青年,时时要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能动和激励机制,做到授人以“鱼”之外,更能够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罗维东.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的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07,(1)

[2]李卫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扎实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06,(5).

[3]刘书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思想教育研究,2006,(6).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