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语境下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转化

2009-07-09 20:08宋迎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高职

宋迎进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以人为本语境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从观念、知识结构、素质和方法等层面上作出战略性调整,摈弃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帮助高职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使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思政课工作转化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亦即“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在教学一线直接与学生接触的,直接担当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思考领会精神,在以人为本语境下,“思政课”教师必须从观念、知识结构、素质和方法等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整,促进自己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使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由注重对学生的管理转化为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教师把“思政课”教学看成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序列,每一堂课的目标和任务都是既定的,甚至连课堂教学的步骤及其实施方法都是前设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学生时时处处受教师的控制,学生失去很多参与课堂,表达心声的自由和权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对我们思政课的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并且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网上信息丰富,良莠不齐,可能使一些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西方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冲击。如果这些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就会因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误入歧途;当今世界处于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种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不仅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而且也使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要大。“思政课”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将焦点——网络信息引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思想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增强“思政课”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由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化为注重对学生成长的促进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在以人为本语境下,要求教师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成长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思政课”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思政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由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转化为注重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唯知主义倾向,“思政课”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里的“思政课”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表演。在这种独白式、“一言谈”、“填鸭式”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忠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了学生的反映与参与;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活动,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思政课”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进而导致人性的工具化和畸型化。

在以人为本语境下,“思政深”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来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是启动大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由于人们在就业观、人才观上还存在一些偏见,高职学生将自己视为高考的失败者,存在许多心理问题。从以人为本出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应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情感人,真心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因为他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困难也很大,这个时候十分需要教师的关心、帮助、支持,如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解决,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由统一性的教育向真正的因材施教转化

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刀切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