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鉴赏“美”想到的

2009-07-09 20:08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岳 娜

[摘要]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本文就如何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新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做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美艺术审美教育鉴赏教师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来越明晰了这样的一个真理: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割裂的。因为,艺术本身就属于科学的范畴,它们的关系是智慧与情感的二元性紧密关联着的,又是相互影响着的。艺术的美学鉴赏和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高度的智慧。任何一个事物在向完美升华的过程中都和人类的情感是分不开。而情感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情感是理性的升华,因而,它是人类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工作

我们从科学家对脑功能的研究结论知道: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长于形象思维。而人的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来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苹果落地触发了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先导。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其特点是使人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某一事物是正确、和谐和美的,而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它能唤起人的丰富的想象,激发创造的动力。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加强审美教育,以致使其成为人的创造潜能以及不断开发创新的原动力。

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作用是: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而且,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方面,审美教育还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还知道:直觉、灵感、想象及潜意识等这些非语言、非逻辑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东西,同样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最可宝贵的。我们说只有在人超越有限的功利目的,身心处于愉快、自由的状态中,感性认知与理性认识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而这一创造是一个“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生新”的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美,是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美,在这一时刻,人自身的创造潜能也同时又得到了新的开发。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美的价值

科学真理本身就是美。教育同样隶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每一门学科本身都蕴涵着许多审美因素。教师应对本学科中的各种审美因素,做出相应的体验和评价,并感染学生,使之以审美观点来认识和学习科学;教师要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启发人们去感知科学的魅力,即利用科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人。

课堂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应该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着知识和感情的信息,教师同时也应享受到通过自己语音的,无言身形的、知识底蕴的、生动活泼的教授,和学生一起从心底呼唤出“美的意境与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欣赏、想象和对再创造设计的无穷乐趣中去。所以说,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美的过程。

“美”的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地得出的教学要有韵律和品位,这不单是专业水平,而是一种文化底蕴,教学本身就从属于一种文化,越是基础教育,越需要高深广博的文化底蕴。有了相应的文化底蕴,才能生发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审美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播撒爱心,呵护创新的萌芽;激发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捕捉契机,发掘创新的潜能;精心设计,诱发创新的灵感;鼓励实践,拓展创新的时空。

我们说:以美感人,以美启智,以美发展,面对全体,力主全面,主动发展,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各类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将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定,美育由此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决定》还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决定》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对美育是十分重视的,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旨在提高人的艺术鉴赏力的同时不断加强美育教育,使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既然审美素质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较强的审美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美育的特殊职能。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要注意到4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意识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科学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美的。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您好”、“谢谢、“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干净、整洁、的环境美;遵纪守法、开拓进取、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提高其视觉感受力;要让学生学会懂得节奏、旋律,提高他们发音、吐字等表现声音之美的能力,必须训练他们的听觉;使他(她)们认识到:有能够感受美,才能谈得上鉴赏美和创造美。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正是他(她)们心理,生理趋于成熟时期,对美的

感受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因此,对中小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的美。

3.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地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艺术创作的能力,也包括在科技、生产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乃至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各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

4.注重克服“审美疲劳”

同样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世纪末起,西方艺术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到了20世纪下半叶即二战结束后,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更是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加活跃纷乱、光怪陆离,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手法都出现了愈加偏离传统艺术的发展趋势。其中各种流派纷然呈现,既体现了一种大胆创新和探索实践的精神,也有沉溺于对疯狂、混乱、抽象、晦涩等肤浅的游戏化和走极端的倾向。

到了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主义艺术开始重新大规模进入我国,由此大大开阔了国内大众的艺术视野,丰富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出现了多种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并且对国内艺术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国内艺术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格局。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我国大众对一部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进行审美鉴赏时,常常不由得产生了情绪烦躁乃至愤怒的心理现象。这种审美主体在对某些艺术作品开展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的活动过程中,感觉艺术作品无法促使自己生发审美享受和愉悦,反而诱发出厌恶、烦躁和恼怒等心理抗阻反应,导致接受、鉴赏活动演变成了一场强度不一的消极精神体验的心理现象,这,即是所谓的“审美疲惫”。从直观的感性理解上看,不以人们意志能够转移的是各类文化、思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进一并来到我们的面前,且来势汹汹,其震撼力不言而喻。在我国,经过从古至今两千多年的传统艺术观念的积累沉淀,已经在全社会中产生了一个较为稳定和普遍的审美心理范式,它遵循既往的言说规律和传达规则,契合于传统氛围中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而大众生活、存在于这个社会里,在自觉与不自觉、直接与间接中接触、接受着这种审美心理范式的熏陶、同化。因而在他们的意识乃至潜意识之中,就潜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这种心理范式的影响,以至或隐或显地表现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再加上审美者个人的见解、思考,就形成了一个虽然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总体上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在大众审美活动中,控制、调整着他们的审美态度、情绪、意志和判断,并由此影响着审美震撼力对审美主体心理所产生的刺激的性质。一般认为,在当今的审美观念中,艺术作品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性:“感召性”、“独创性”以及“卓越性”。因此,注重克服“审美疲劳”,同样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着眼于21世纪的人才规格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的人才需求。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审美教育不仅成为了当今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晶.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