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09-07-09 20:08邓廷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用人单位特色

邓廷奎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办出高职特色。

[关键词]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略述己见。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现列举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说明。

在1998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原国家教委1995年下达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6年6月,以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为组长的9所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工科03-5号”课题——《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该课题2000年的研究总结报告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上述三种观点都抓住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突出了基本内涵,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高职教育构建人才结构的主体应当强调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作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院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流程的一整套订单培养安排,是一组广义的“订单”的集合。为了深化学院改革与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根本目标,同时也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学院经过充分酝酿,主动出击,多次与用人单位接触、沟通,谋求合作发展之路,对企业所需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首先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分析;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融入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之中,最终达成合作办学意向。

二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精神,我院近年来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过实地考察,宣传动员,学院组织安排2003级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班学生600余人分赴东莞三家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东莞隽思集团、长安上炜电子厂、群光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参与实践学习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很好的基础,少走弯路;带队教师在参加工学结合管理的过程中,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操作,有的还成长为技术骨干,锻炼了师资队伍。得到了学生、家长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高职特色

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应注意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它包括:在办学模式中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多纬度全方位地满足区域和社区需要的特征;在管理模式中力求构建一个国家通过立法宏观调控的,教育与劳动就业接轨等各项制度协调保障的,具有多样而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学制模式中建立一个开放的、柔性的、以学习者为本的动态制体系;在教学模式中构建的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柔性的现代的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模式多样化,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笔者以为,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办出自己的类型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有两个侧面。其一,它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二,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其主要目标不是针对具体岗位培养技术工人,而是针对岗位群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员、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经营管理人员。其次,要办出中国特色。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有不同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下特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由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以“双师型”教师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重要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途径。第三,要办出地区特色。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有利条件,办出有地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立足本地,服务本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第四,要办出学校特色。目前国内由多路大军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办出不同的学校特色。

总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手把握市场规律,一手把握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人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3.

[2]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用人单位特色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医的特色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