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民办高职ESP特色定位策略

2009-07-09 20:08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民办办学定位

莫 俊

[摘要]高校定位向来是学术界的难点问题。本文梳理了高校定位的内涵并提出了民办高职二层定位学说,以上述定位学说为依据,以ESP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民办高职ESP特色定位策略。双专科专业是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定位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取消之后,将其改造为定向单专科专业并相应调整课程体系是应对宏观政策调控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民办高职定位策略办学特色ESP理论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扩招,在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一时期既是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民办高校发展壮大的时期。2004年教育部文件将现有的200多所民办高职院校限定于高职高专层次,使其不得不面临全国千余所同类高校的激烈竞争。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对此普遍缺乏有效应对的策略,在办学定位上存在不安于高职高专的办学层次的思想,在课程体系上机械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办学特色。2007年起教育部再次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全面取消了高职高专院校双专科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目前迫切需要有效应对上述宏观政策限制并积极面对市场需求的办学特色定位策略。

理念与意识是办学的灵魂。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服务对象直接面对各企业一线岗位,这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办学特色定位的应用性。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市场定位的理论体系》一文中对北京城市学院陈宝瑜教授概括的三种典型特色定位趋势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三种特色定位趋势代表了大多数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定位方向,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各自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各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借鉴各家理念所长,从区域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水平出发,探索适合自身校情的特色定位策略。

二层定位学说——民办高职定位策略的理论基础

制定民办高职定位策略的前提是厘清定位问题的内涵,即明确民办高职定位的具体内容。要对定位的内涵进行剖析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它涵盖了办学的所有基本要素,学术界至今缺乏能够被广泛认同的界定。当前较为流行的高校定位内涵学说有:刘献君的“三方面说”、游俊的“四方面说”、曹方的“五方面说”、郭桂英的“六方面说”、董泽芳的“七方面说”等等。上述提法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彼此存在较多交叉和重复,且包含宏观层面的政府定位,因此不可直接用来阐述民办高职院校定位的内涵。以此为依据,笔者对上述学说进行了分析整理,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融合相互重复的提法,将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微观层面定位的内涵发展为“二层定位学谢”:即在宏观层面包括层次定位、规模定位、对象定位三个方面,在微观层面涉及发展目标定位、区域定位、类型定位和特色定位四个方面。(如图)

民办高职院校二层定位模型图

从当前形势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宏观层面的定位由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所决定,学校自身所发挥的空间较小。层次定位是指学校运用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培养何种层次的人才,民办高职院校的层次理应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规模定位主要是指学校的生源数量。尽管对民办高职来说,生源数量直接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问题,但现行高等教育招生体制在这一方面相对也是既定的。对象定位即招收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学生,可理解为学校的生源质量,而这一方面学校在现行招生制度面前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因此,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微观层面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发展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即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体系。办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凝聚力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战略建设。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体系,是因为发展目标在层次上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在阶段上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分。整体目标是指学校生存发展中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它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局部目标是基于整体目标而确定的部分目标,如专业建设目标、师资培训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在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是各有侧重的。科学的发展目标定位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塑造办学品牌。

2.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即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服务的空间范围,包括服务的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区域定位是学校微观层面定位的前提和依据,它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总是面向特定的区域和行业直接服务的。它还对学校的类型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类型定位

类型定位即培养何种专业的人才,是指学校进行的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和专业教学等一系列活动,以明确培养的人才类型,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基本建设的重心,其现实依据就是基于市场分析而进行的区域定位,市场性是它的根本属性。

4.特色定位

特色定位即培养出的人才与同层同类学校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特色定位是形成学校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塑造办学品牌的决定性因素。特色是一种相对优势,通常可简单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民办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准确定位,办出特色,从而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笔者将发展目标定位、区域定位、类型定位和特色定位融合成民办高职院校微观层定位内涵的四大基本要素,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展目标定位为整个行动指明方向,区域定位是行动的前提,类型定位是行动的内核,特色定位作为一种办学理念贯穿于行动的始终。

ESP需求分析理论——民办高职定位策略的理念指导

社会需求是民办高职院校特色定位策略的重要现实依据,而需求分析理论毫无疑问成为整个定位策略的基石。Pratt(1980)认为,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是一系列的步骤,用于识别需求使其合法化并确定他们的主次顺序。所谓“一系列步骤”是指进行需求分析要使用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需求合法化”强调需求不是绝对的,即使被识别出来也应继续进行验证以明确其合理性和真实性。

需求分析理论是民办高职院校明确办学定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的办学培养目标必须通过ESP教学理论来实现。ESP(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又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是EGP(English for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ESP理论是一种建立在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上的功能主义的语言观,特点

是目标明确、实用性强,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其精髓是分析并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ESP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或旅游英语等,正如英国学者Pauline Ro-binson所说:“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Robinson的这段话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即ESP教学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以便获取自己所从事专业或不同体裁的知识或技能,它注重学习者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ESP教学,学生既学习了专业,同时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案例剖析——民办高职ESP特色定位策略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2003年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恰好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期后新成立的院校。学院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内设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语系、基础部6个教学系(部),开设44个专业方向,2008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9000人。学院办学五年来呈现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良好势头,2005年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全国高职高专协作会评为“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学院建院以来,受到教育部2004年和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不得不一再制定策略以继续实现既定的办学特色定位。学院实行办学定位策略以来,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该学院的尝试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1.办学理念与微观内涵定位

学院目前在微观层面的办学定位上做出如下界定:在发展目标定位上,要把学院办成一个“开放式、国际化、就业型”的知名品牌学院;在区域定位上,坚持“立足新区、面向全无锡、服务长三角”。鉴于无锡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学院所在地和直接服务市场——无锡新区外资企业密集的现状,学院在类型定位上,将办学特色定位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力争培养出外语应用能力和行业外语水平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以迎合众多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是指既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又熟练掌握行业外语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它克服了以往那种只掌握外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纯外语人才”的弊病。这一办学理念是在科学分析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的。

2.办学特色定位策略

针对教育部2004年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层次的政策限定,学院将四年制双专科专业作为“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开设了一系列如“应用英语+计算机技术”之类的四年制双专科专业。但是受到教育部2007年全面取消高职高专院校双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学院不得不撤消双专科专业,这给学院的办学特色定位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强有力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学院通过如下策略继续实现办学特色定位。

(1)坚持既定的办学理念和定位特色。

2007年6月,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专家组对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本次评估反馈信息证明,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准确,办学类型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紧贴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沿。因此,学院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将继续坚持“立足新区、面向全无锡、服务长三角”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继续坚持“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实现将学院办成无锡对外开放的窗口、人才培养的摇篮、员工培训的基地、科技研发的中心,办成一个“开放式、国际化、就业型”的知名品牌学院的办学目标。

(2)改造双专科专业为定向单专科专业。

鉴于教育部全面取消高职高专院校双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示精神,学院在停止双专科专业的招生录取的同时,对现有双专科专业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造,细分为定向单专科专业以体现明确的专业方向,如将“应用英语+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应用英语(物流管理方向)专业。同时为了减轻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将同专业各平行班划分为不同专业方向,以避免专业方向趋同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例如,学院在应用英语专业设立应用英语(物流管理方向)班、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班、应用英语(经济管理方向)班、应用英语(电子技术方向)班,等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学院力求继续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3)压缩双专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定向单专科专业服务。

学院在对双专科专业进行改造的同时,也相应压缩了原有的双专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定向单专科专业的教学需要。仍以应用英语(物流管理方向)专业为例,该专业在保持原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训课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开设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专业英语、空港保税物流、物流供应链和国际物流实务等物流专业课和选修课,延续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并对各模块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

应用英语(物流管理方向)专业改造课时比例对比表

分析上表可知,这次专业改造凸显出下列明显特征:

第一,该专业在保留原有应用英语+物流管理双专科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上,压缩了英语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以增加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同时适当加大物流管理专业课的学时比例,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并充分体现出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

第二,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外语技术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该专业将“物流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从原来的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将总课时由原来的32课时加倍为64课时,其中32课时为理论教学,32课时为实训教学。这一学时比例已与英语泛读、英语语法与写作等英语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比例持平。该专业同时还开设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空港保税物流、物流供应链和国际物流实务等一系列物流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这和以英语专业课为主的其他普通高校的同类专业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特有的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倾向。

第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该专业实训课时比例大幅度增加至41.3%,反映出该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倾向。

学院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调整和改造活动,基本走出了教育部取消高职高专院校双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所带来的困境,重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学定位策略。2006年学院的新生实际报到率为93.4%,2007年取消双专科专业后的报到率为92.7%,未见明显下降,充分证明这一策略调整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3.办学特色定位策略的价值和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办办学定位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