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与文学翻译

2009-07-09 20:08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传神傅雷神韵

韩 笑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神似”观点与文学翻译。文章首先介绍了神似的渊源以及不同翻译家对“神似”的理解。继而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应力求形神兼备,不能两全时则要力争神似。之后论述如何在翻译中做到“神似”,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关键词]神似文学翻译形似

“神似”观点源于中国的传统画论,讲求“以形写神”。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是为了再现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就像茅盾先生说过的:“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文学翻译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的“重神似而非形似”,再到钱钟书的“化境”各个不同阶段。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如果仅仅是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无法再现其意境和美学观,这就如同形似而神散。本文拟就从古典文论画论中脱胎出来的“神似”观点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神似”

1.“神似”的渊源

“传神”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是艺术美的理想境界之一。《淮南子》中提到了“神”与“形”:“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淮南子·诠言训》)并把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认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亡焉”。《淮南子·说山训》)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及文论中均有涉及“神似”的概念,这一时期亦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顾恺之在绘画领域主张“以形写神”,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他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历代名画记》卷五)。南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类似的议论,他曾说:“谨发而易貌”,要求传神。(王元化,2004)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对前人加以继承,主张诗歌创作要有高妙的境界。他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创作“总其妙在神韵矣”。(罗爱军,陈茂新,2004)

“神似”这个概念不是古人的偶尔为之,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文艺理论界的延伸,从而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艺理论发展。

2.“神似”与翻译

我们现在讲“神似”,大都是和文学翻译联系在一起的。不妨先来看看“神似”和“形似”在翻译上的概念。《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翻译上的“‘形似,一般可理解为保留原文的形式,具体说,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型、句构和修辞手段等”。(p.788)“‘神韵(神似)一词,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的颇具神采的意像和韵味无穷的语句”。(p.592)总之,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即“形似”,从内涵上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即“神似”。

不同的文学家翻译家对“神似”有其不同理解。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1921)一文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并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进行了详尽阐述:“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朱生豪在《(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中也说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王宏印,2003)林语堂在《翻译论》中说:“译文所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李健吾在《翻译笔谈》中也谈到“一个译本好是由于传神”。(柯群胜,邱凌云,2002)郭沫若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地说法,他强调整个文学翻译都必须不失原作“风韵”。而傅雷继承了中国近代自鲁迅,矛盾,郭沫若以至林语堂,朱生豪等人关于艺术作品必须传神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反复强调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观点,(陈福康,2000)把“神似”的翻译主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为翻译界普遍接受,而其影响也尤其深远,以至于后来有很多人认为神似说是傅雷的独创。后来的“化境”说实际上也是对“神似”论的发展。

文学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季羡林说过:“我们讲文艺批评要神似、形似。……中国文论讲究韵,即神韵,讲求味。”从上文也不难看出,很多翻译家都认为文学翻译中应该重“神似”。但这是否表明“形似”就不被重视了呢?

在文艺理论界对“形似”与“神似”有三种观点:第一,是重形似,以形为主,认为形和神没有矛盾,也不存在辩证的关系,如著名画家王肇民就认为:“形和神是一个东西,可以划等号。”第二,是重神似不重形似。此观点的杰出代表为矛盾和傅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重“神似”不重“形似”并非单纯的重“神似”而轻“形似”甚或不求“形似”。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申明:“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这一点当然不是容易做的到的,而且要译者的taste及高才有这种判断力”。罗新璋也说:“所谓‘重神似不重形似是指形似神似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倚重倚轻,孰取孰弃的问题。……神似形似,浑然一致,是为胜境;但不能时,则不要拘泥字面,死于句下。为了颇得神气,可以略于行色。”“形似”是艺术再现的真实性追求的初级品级,即所谓的“小似”;而“神似”或“传神”是超越这种“小似”的“大似”。(张柏然,张思杰,1997)第三,认为形与神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二者不可偏颇。郑海凌先生在其论著《文学翻译学》一文中指出:神与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神以形存,形为神体。神为灵魂,形为躯体。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神似”与“形似”是一个同意的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由此可见,“‘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二者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肖红,许钧,2002)

在书画等造型艺术中,所谓的“形似”和“神似”不过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艺术价值。而文学翻译则不同,其艺术价值在于传递思想,是桥梁的艺术,沟通的艺术。所以在文学翻译中看形与神的关系,笔者认为如果能做到“形神兼备”则是最好,但往往由于语言形式的差异,翻译时有时不能使原文和译文读者这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从同样的“形”中领略到一样的“神韵”,那么这时候就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句型或者修辞而要力求“神似”。

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做到“神似”

1.对语言的准确运用

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塑造不同形象。其语言不直接诉诸形象,但更加有暗示力。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质是其抽象性,它通过对语言文字抽象的创造活动传递真、善、美。文学不仅意境模糊,而且人物也模糊。而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著抽象性的同时,又需要把握语言的模糊性,要能够捕捉到在模糊、朦胧意境和美感中的形象化意念即“神韵”,并且尽可能地把这种“神韵”用优美的语言传达出来。(廖文丹,2002)

“神似”是一种形而上、言而外的东西,要求译文再现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在文学翻译中,要将原文的艺术境界和美感完整的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同样的美学感受绝非易事。译文不但应该在字、词、句、段落的层面上做到神似,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篇章上力求神似。

2.译者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在文学翻译中,除了其良好的双语语言能力,其文学、文化、美学等综合其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译者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总的来说,中国人重直觉,重整体,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重实证,重个体,重逻辑思维。译者要了解这些差异并力争在文学翻译中减少这些差异造成的译文的晦涩难懂,力求译文带给译语读者的感受和原语带给原语读者的感受趋进相同。其次,正如傅雷所强调的,译者必须认真的了解原作及原作者,了解自己,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傅雷在给罗新璋的信中说道:“事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移译。”朱生豪为译莎士比亚戏剧,反复吟诵,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涂独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傅雷又说:“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抱。”(陈福康,2000)所以译者应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和修养。

结语

“神似”作为从古典书画理论中衍生出来的观点,现在更多地被认为是文学翻译的至高境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本非易事,要达到传神更非容易。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作,力求感同身受,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力求译作的“神似”。

猜你喜欢
传神傅雷神韵
清远冲淡 神韵天然
傅雷的称赞
诗中人物贵传神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墨舞神韵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