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

2009-07-09 20:08宋欣语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赋格四重奏奏鸣曲

宋欣语

[摘要]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个性特征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充分认识其晚期的作品,才能在演奏中正确的把握其晚期音乐的精髓和风格特征。本文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复调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期望能对他晚期的创作理念与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贝多芬晚期风格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风格形成原因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已明显与以前不一样,由于他饱受人间沧桑,对社会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层的感悟,此时的他已经淡化了中期那种张扬的英雄主义理念,开始追求更为个人化的哲理沉思,音乐创作变成了真正的“个人写作”。这使得贝多芬能够非常自由的运用各种技法处置传统曲式结构,充分表达内在感情和思绪。

1814年,庆祝反拿破仑战争胜利的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各国的反动君主又开始瓜分欧洲。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不但被封建势力篡夺,而且封建主义的全面复辟又使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的深渊之中。在维也纳,白色恐怖猖獗一时,反动统治镇压着进步人士,一切有可能的革命运动均被扼杀,人们的言论得不到自由,交往也受到了严厉的监视。民族统一,人民自由和资产阶级宪法实行等诺言已不攻自破。一向追寻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黑暗,倒退的社会现实,非常痛心。政治上的黑暗在精神上给予他重大的打击,使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社会感到失望,而且经历过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在他晚期的创作中留下了特有的印迹。

那时,社会的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引起了一场革命。当人们用刀剑和枪炮送走了一个旧的世界(拿破仑统治)之后回过来审视,却发现现实营造的所谓的理想王国与他们理想的人性乐园竟然相去甚远,而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大多数知识分子因为认识的局限而找不到答案,于是他们便采取了消极的方式——回到内心世界中去,幻想美好的未来以及发泄对阴暗现实的不满和悲伤。此时,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运动开始了,浪漫主义新音乐流派也迅速崛起。当唯心论哲学和浪漫主义艺术蔚然成风时,情感论音乐美学观亦在19世纪找到了它新的立足点——音乐更热衷于个人情感的表现。

此时的贝多芬生活十分拮据,而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和悲剧性的耳聋几乎隔绝了他与外界的交流,他不得不远离人群,孤苦伶仃的生活着。因而晚期的性格中内向的一面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贝多芬唯一的乐趣,这也使得他的精神日益向自身深入。听觉的丧失也给思维和音调体现之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使得晚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特殊性,抽象性,甚至难以理解。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贝多芬晚期的音乐创作。

晚期音乐作品风格特点

这一时期可称作贝多芬的“冥思时期”。如果说中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这位英雄无比的革命热情和坚不可摧的信念,那么在晚期,这位英雄则已经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捕述内心的思想,剖析内心的灵魂,将他创作中期的思想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贝多芬晚期风格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状况是分不开的。革命风暴过后,反动的神圣同盟使政治环境更加险恶,贝多芬深深的感受到黑暗势力的压抑。与此同时,作曲家已经完全耳聋,再加上失恋和家庭的不幸,已经把他的现实生活推到了绝望的边缘。但是,贝多芬的内心始终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火焰,使他继续对“希望,自由和人性”作了新的探索和追求。因此,压抑、无奈的现实与贝多芬晚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的美好理想之间形成了异常的不协调,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又难以找到支撑点,于是就更加倾向于抽象的哲学思维,从内心世界的意识形态去寻找和解决这些矛盾。

作于1816年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作品98)是一部“分水岭”式的作品,它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从中期向晚期的转换。这部由六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是第一部德语声乐套曲,其中首尾呼应的艺术处理手法已经预示了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重要特征。他的代表作《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大赋格》《作品133》在结构上都已经运用了“首尾呼应”的艺术构思。

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01、106、109、110、111)和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27、130、131、132、135)可称得上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集中体现,表明贝多芬的创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巨匠,贝多芬的作品中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手法——音乐中更多的倾注了他个人真实的主观情感,对理想的憧憬及列现实生活的感受,音乐更具主观性,思想内容的含量也急剧膨胀。在技法上,和声功能不断扩展,音乐织体更加复杂,奏鸣曲的形式也极自由的发挥,完全摆脱了传统规则的限定,潇洒自如地表达内在的感情和思绪。在这些晚期的作品里,套曲的乐章组合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作品132、130、131这三首弦乐四重奏就分别由五个乐章,六个乐章与七个乐章构成。

人们还发现了很多新的音乐表达手法,最突出的就是赋格的运用。晚期的每首大作品,无论是钢琴奏鸣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包含着相当的赋格片断,甚至是相当规模的赋格曲。如钢琴奏鸣曲作品110的Adagiomanontroppo,可以是一个很大的部分;如庄严弥撒Gloria中的整个Allegro,manontroopeben marcato部分。贝多芬在晚期寻求的有关哲学思考,内省和理性的音乐表达正是这种复调音乐所擅长的,他把赋格当作一种最适合表达自己高度集中的感情的表现手段。

作者创作自由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贝多芬对变奏手法的重新审视,变奏思维成为贝多芬晚期创作中另一重要现象。《迪阿贝利变奏曲》作品120是贝多芬晚期杰作之一,在这首乐曲中,变奏不仅是传统音乐创作观念上的一种对比手段,更成了旋律要素向外演化、变异、扩大的方式,使音乐不但具有强烈个性,还给原主题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这样的变奏,在他晚期的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琴奏鸣曲中都能找到。

不仅如此,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时而又将这种变奏同赋格结合,使音乐变得十分复杂,如《第三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09),《大赋格》(作品133)等。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两首作品是《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o《庄严弥撒》是一部长达一小时二十分钟的宗教音乐,音乐性格富于哲理和抒情。作曲家除了突出复调因素外,还运用了歌剧中的宣叙调,独唱、重唱、合唱和乐队等形式,显得篇幅庞大,气魄宏伟。《第九交响曲》虽然不是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可是音乐内容,配词等方面同信仰有着一定联系。在《第九交响曲》中,贝多芬突破了以往的交响曲中仅仅使用乐队的传统,在第四乐章中加入了人声,乐队和人声一起高歌,把威武、豪迈的胜利进行曲,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热烈、欢腾的庆典赞歌融为一体,借用席勒的《欢乐颂》构建了自己最后的乐思——普天同庆,世界大同。

小结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明显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摆脱一切传统规则。而“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是这个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⑤。贝多芬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像“站在丰硕的果树下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就会像雨点般地掉下来”。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被认为超越了以前所有的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猜你喜欢
赋格四重奏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室内乐小品两首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春天的奏鸣曲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室内乐组曲《绢道》第二组萨克斯四重奏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