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太阴雷雨垂

2009-07-09 20:08李玉福刘伟宏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龚贤墨法气韵

李玉福 刘伟宏

[摘要]龚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在山水画皆以萧疏洒脱为尚的时风中,他“扫除蹊径,独出幽异”,从未被一种业已定型的表现程式所囿,创造了千古独有的笔墨形式。其中,尤以晚年“黑龚”成就最高。

[关键词]黑龚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中,笔墨是画家个人风格表现的主要载体。他们追求笔墨的应用,来表现自己艺术的独特性,由此,笔墨被赋予新的品格和内容。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在山水画皆以萧疏洒脱为尚的时风中,他“扫除蹊径,独出幽异”。从传统中广泛吸取营养,把笔墨同自然、己心有机联系起来,创造了千古独有的笔墨形式,给世人展示了一个自由而具有无限创造性的笔墨表现空间。

龚贤(1619—1689),字岂贤,号半千、野遗、柴丈、半亩、半庵、客隐、蓬篙人、半亩居人、半山野贤、东海隐士等。龚贤祖籍江苏省昆山市,十一岁左右随父迁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其中两次客居扬州,大部分时间一直生活在南京,直至艺术生涯的结束。

龚贤在绘画道路上不懈的探索笔墨意境,创造了他独有的“黑龚”的画风。他一生的绘画都在对笔墨进行追求,在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笔尽笔法,墨求墨气,墨气中能见笔法,笔法中又有墨气,墨气中的笔法使墨气更加空灵。这种笔墨的结合、相得而构成最终的传世杰作。

山水画界一般认为龚贤的绘画面貌可分为两大类,即早期为简笔画(俗称“白龚”),属极简的一路,是用笔简,简到画面上只有几根线条,由线条组成山石树木的大概,基本上不皴不染;中晚期为繁笔画(俗称“黑龚”),即山水画中的反复皴染,浑厚藏润的一路。突出特点是用“积墨法”,层层积染。这个阶段龚贤作品日趋成熟,形成了一种苍厚、浓重的独特风格。

要深入了解龚贤的绘画,不得不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师承关系来考究。1644年,清人入关:使中国文人生活明显的被分割成前后两期。在艺术家的群体中,有一部分为前朝效命,如王石谷;而另一批人,则不甘做新王朝的顺民,或出家为僧,或隐居田园。他们身心俱苦,胸中郁结,皆托于诗画,借以山水树石,梅兰菊竹等题材来表达他们的个人性灵或牢骚。同时也作为一种心理调节的手段,平衡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集大成艺术成就的董其昌出来之后,他的革新热情,为清初的“个性派”提供了线索;他守成的一面,则为“传统派”奠定了最为牢固的基础。将二者融会在一起的,则首推龚贤。

龚贤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出色继承者,又是独辟蹊径,开发新路的创造者。1674年,56岁的龚贤在其所做《云峰图》(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的长跋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师承关系:

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

复有营丘与郭熙,支分派别翻新谱。

襄阳米芾更不然,气可吞牛力如虎。

友仁传法高尚书,毕竟三人异门户。

后来独数倪王黄,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赝休轻侮。

吾生及见董华亭,二李恽邹尤所许。

晚年酷嗜两贵州,笔声墨态能歌舞。

我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支人索书云峰图,菡萏茉莉相竞吐。

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

从这里面,不仅可以看到龚贤的师承关系以及他所钦佩、取法的画家,而且更透露了龚氏的审美趣味。他的画以五代董源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画法为实体,参以米芾、元四家和明沈周等人的画法,最终形成自己的面貌。米芾的画法对龚贤颇有吸引力,从技法而言,主要是墨法,当然也离不开笔法,即龚贤所说的“墨丰笔健”,由此创造了“积墨法”。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一种意境,它具备独立的生命。任何成熟的笔墨,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的渊源、个人的气质、功力、情趣、追求和审美倾向等。对于龚贤来说,能够像宋人那样深入于大自然之中,然后再像元人一样在画中表现自己的胸逸意趣,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境界了。龚贤不断的探索笔墨意境,以期在创作过程中使山水和气韵合一,在心手相应中使景随情现,达到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得至美的境域。

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龚贤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归纳为““四要”:一日用笔,二日墨气,三日丘壑,四日气韵。(P155)”这是对南齐谢赫“六法”论的挑战。这体现了他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独创的无畏精神。如果按照由内向外的理路分别将龚贤的“四要”先后顺序的话,气韵最为内在,丘壑最为外在,而笔、墨则既联接着内在的气韵,也联接着外在的丘壑。中国画是一个由笔墨构成的世界,也是艺术家在游览山川风物之际所生成的感动,然后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笔墨成为内在生命的彰显和投影。

沿着这一目标,40岁后,龚贤从“白龚”向“黑龚”进行过渡。他开始尝试以墨色多遍皴擦点染的画法,在画面中大面积使用积墨,用积墨经营出神秘而幽深的黑,让黑白相显,虚实相生。在“黑龚”中龚贤既吸取他人所长又保留有自己笔法的特征。龚贤对于笔墨的领悟是深刻的:“墨(气)中间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

“笔法”适于表现骨,墨法适于表现气韵。北方裸露的山体惟笔法可淋漓尽致的加以表现,而南方的草木葱茏,非墨法不足以表达。后者对前者更难,除追求理性的结构,还要直接诉诸感官上的印象。在前面的叙论中我们已知道,龚贤期望能够像宋人那样深入自然之中,有像元人一样在画中表现自己的胸臆逸趣。他的画要求既重视内在的形质,同时也不忽视外在形式的表现。龚贤画面由早年用墨的“白”、“灰”向中晚期的“灰”、“黑”过渡,用一生的精力在墨法上开出新境的。龚贤的绘画风格最突出的是他的笔墨。在当时的画坛上,枯笔淡墨的表现方法盛极一时,龚贤则相反,他在“墨”的运用上采前人所长,尤其将宋人的“积墨”法灵活运用他画树木山石总是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极为浓重,但浓重中又有明暗细微的推移变化,有着巧妙的明暗对比关系,其绘画用墨特有讲究,能“润”而不“湿”,因此论者称其:“独有千古更在墨”。(P109)

我们从他的《夏山过雨图》(右图)中能品味出这种无际的黑之感受:在这幅画中,树占全画面积的一半,是其着力塑造的形象,整幅画的意境亦由此而生。用多遍皴擦将密林营造出一种无尽的黑,与白色的树干相互映衬。深入进去看,在树树之间,在树的浓叶之间还有无数不等的小白小黑。龚贤用他那重重迭迭的圆厚的笔墨,塑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那股流荡、曲折、生动。龚贤的“黑”是前无古人,他的黑是从虚白中翻出来的,同白是相反相成的,它真正活用了老子的?知白守黑”的原理。刘海粟先生在谈到“黑龚”时说:“苍黑,表现沉重的力度、冷却的悲愤、壮阔的气质,寓动于静的韵律。苍黑,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P3)龚贤的“黑”产生于萧疏淡远的时尚之中,领异标新,独树一帜。在近现代经黄宾虹、李可染的踵武发扬,在国内外影响巨大。

作为明末遗民的龚贤,当其复明希望灭绝后,便将遗民志趣发于绘画,坚决反对宫廷绘画中的仿古之风,重视师法自然,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正因为其思想上的不流于俗,才使其绘画极具个性。同时借助于江南云山烟树的造化之功,形成“黑人太阴雷雨垂”般的用墨技法和绘画风格,因此成为明清画坛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山水画家。

猜你喜欢
龚贤墨法气韵
龚贤山水摭议
写意青蛙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山水之间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浅析龚贤的笔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