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2009-07-09 20:08武汉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民办学校公办民办

王 艺 武汉生

[摘要]民办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习“门槛”低,学生完成学业后的技能可测量性低,学生的就业也因此而遇到一些困难。本文关注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经管类专业的生存现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关键词]民办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现状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5月,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共1851所,其中国家承认学历民办高校295所(不含独立学院),占总高校数的15.9%,民办高校学生数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17%强。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获得国家计划内招生资格的普通民办高等院校。

民办高等院校的内涵研究

民办学校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最主要表现在出资者不同,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同时拥有学历授予权。民办学校和非民办学校则是从办学主体上来区分的。民办学校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举办人不是国家机构;其次,资金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最后,面向社会举办学校,也就是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和学员,服务于不特定的群体和公民个人,而不是只招收某个团体、企业、行业、系统和特定群体的人为学生或学员。凡是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属于民办学校。

民办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分析

1.全国民办高校数量与办学层次现状

(本数据不包括独立本科院校)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广东、山东、福建、江苏、陕西等地是民办高校较为集中的地方,而且在这些学校中设置有相当数量的本科专业。很明显,这些地方也是公办高等教育集中的地方,公办的师资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这些地区的民办院校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赖,最终进行选择;广东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以其显著的区位优势吸引着学生就读并方便就业。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4月我省共有7所民办本科高等院校(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教育资源以及总资产等均在全国名列第一。

2.全国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状况(1)国家计划内高职高专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状况

(2)国家计划内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状况

3.全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与学生考核状况

民办高校的一路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公办教育的支持,其中一个重点就在于课程设置。虽然学校性质有“民”和“公”之分,但是学科专业本身没有本质区别。公办院校由于办学在先,专业门类齐全,课程设计科学,所以民办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采取“拿来主义”,复制在某学科方面实力较强的公办院校的课程设计,毕竟在这一点上不存在“知识产权”的争议,而且这种成果应用的本身也对中国整体教育发展有益。另外,西安翻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坚持“专业加外语加计算机”的模式,强化所有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众多民办学校课程设置中别出一格,使得学生在就职就业时,自荐表中的所学课程一栏在招聘者眼前一亮,较其他学校的同专业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在实践中,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而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开设核心专业课,充分尊重知识获得的规律性。在考核方面,课程分考试(必修)和考查(选修)两种,修足学分者可毕业。

4.全国民办高校奖学金、助学金设置状况

5.全国民办高校师资(专职教师)配置状况

民办院校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师资主要来源是公办院校的教师以及社会上企业中的高级专业人才。随着公办高等院校学生扩招和师资管理逐渐严格,这些人力资源在民办院校的师资占比重逐渐下降。另外,民办高校的发展从原有的遍地开花状态经过激励的竞争逐渐转变为数量少而质量高的状态,众多的高校雄心勃勃申办本科层次,从而也有了优化师资队伍、稳定师资队伍的愿望。公办高校于2004年开始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就业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有实力的民办院校。在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专职教师的队伍在逐年增加,成为专职教师队伍的重要生力军。另外,民办院校亦聘请公办高校退休老教授、管理者成为学校的科研教学的带头人。截至2007年,一些实力较强的民办高校如浙江树人大学、江西蓝天学院已经改变以前研究生不问专业即可进入的招选方式,实行师资招聘的收缩战略。据调研,2007年,大型民办院校(在校学生规模在20000人以上)的专职教师占整体师资的60%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占比在6—15%之间。

民办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教育政策发生转变,民办院校正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生存并发展起来。然而,1980年末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出生率降低,小学生、中学生作为大学的供给方规模在逐年萎缩。1999年开始,公办大学合并、扩招;一些大专院校也进行本科教学评估而“大跃进”式地升格本科,使得民办院校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占。长远来看,民办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做强做久,就必须思考自己的战略。以笔者之见,民办院校在整体上应坚持“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将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就学校这种非营利组织而言,主要表现在品牌差异化和产品服务差异化方面。为了执行差异化战略,民办高校应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1.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化专业

民办高校作为一支大学生培养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民办高校的定位决定了其在生源、培养目标方面都存在与公办院校不同的特征学生素质整体状况不佳、学习成绩与学习积极性教低,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并充实到国内中小企业的技能岗位中去。既然如此,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时刻注意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把握外界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如新行业、新职业的出现,规避环境风险,例如金融危机。近年来,一些院校高职高专开设了新专业如会展策划、保险服务、汽车营销与策划等,这些都是文科类专业,与时俱进,把握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是一个学校经营的战略性思考,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吸纳新专业时,能够及时调整或者停止一些陈旧的专业是明智的,毕竟资源是有限的。

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遵守科学、务实、有效原则

设置课程时,民办院校突出差异化,才能更有效地吸引生源。例如,西安翻译学院坚持“专业加外语加技能加计算机”的策略,让学生在专科两年半的有效学习时间里学习三年的课程。英语、计算机类课程坚持在每学期开设;另外,加大专业课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数量;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表

现在学生的专业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帮助其了解并熟悉真实的企业。

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是自由主动的,而课程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是被动的,即使是选修课。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非常谨慎,坚持科学、务实、有效原则。这绝非一句口号。课程门类、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学时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可能达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整体看,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而且课时也不能打折扣,但是在考核方面可以相对灵活;专业课设置应考虑知识学习的规律性。应沿着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程序安排其具体时间;教材的选择应谨慎,本专科教材不可混用。对于核心专业课来说,必须保持课程量达到72学时,同时进行严格的考试。

3.突出对学生各种方式的激励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接纳的是8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活泼、积极,期待得到承认,拥有更为广泛的价值观。民办学校的学生这些特点更为突出。如何对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激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奖学金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方式。公办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奖学金、助学金,而民办学校目前在这一方面没有积极的作为。民办学校大多只有国家的助学金,有些也设有校内奖学金,但是种类和金额都较小。奖学金是学校对学生的承认,也是学生未来谋职过程中证明自己能力的一大利器。民校学生在求职方面相比公办学生处于劣势,如果再没有一些过硬的“获奖证书”,可能消弱了其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民校可以积极联系本校功成名就的校友建立奖学金,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和协会联合建立奖学金,增强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也增强民校学生自己的信心。

4.建立并强化专职师资队伍管理

高等人才就业的压力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使得民办院校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再困难。90%的规模化民校已经建立起了大规模、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就民校的竞争力而言,仅仅达到国家要求的专职教师数量与规模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最为根本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学科梯队。大部分民校是近年才大量招聘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力量相对薄弱。引进高级人才(讲师以上职称)承担学科带头人,形成人才梯队是当前紧迫的事情;另外,民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鼓励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教师职称评审,进行“谴才”。促进教师队伍中的留校生深造获取学历。

本课题得到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民办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陕高教200768-90)和西安翻译学院院级项目《民办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习题研究》(07A06)的资助。

猜你喜欢
民办学校公办民办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获通过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