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9-07-09 20:08李立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术作品美术

李立娜

[摘要]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本文在这些方面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学习兴趣审美能力

有人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给学生看美术作品。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了解画者思想情感,与艺术家直接交流,对作品进行分析、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在当前素质教育占主流的情况下,职专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教学,才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得到一点收获,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美术欣赏课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对作品艺术分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教学方式应有所创新,变被动式、灌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一讲到底,相当投入,学生却漠然处之,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这种局面相当尴尬。教与学之间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人手,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提高鉴赏审美水平。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是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学生是在美术教学中的真正审美体验者,实践者。欣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几幅名画,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并终生受益的欣赏方法,审美思维和审美情趣。

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使用图画、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了解作品。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有新鲜感,注意力就会被吸引。教学中对名作的讲述也要有新的要求。好多作品的评述都是一些晦涩的,不易理解的词组堆砌起来,同学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不能欣赏到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教师自身下苦功,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明,风趣幽默而不失感染力,这样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贯穿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在联系。如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作品的评述时,用大量的作品来增强学生最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分别对作品最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分别对作品题材,艺术处理手法,追求的境界等进行言简意赅的评述,当然也要有重点,否则学生会因多而乱,互记混淆,出现名作名家的张冠李戴。

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美术欣赏课授课时要做到理论在先,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分析作品,欣赏作品。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梵高的《向日葵》等等的时候,我发现一部分同学对什么是国画,什么是油画、水彩画等不了解,对于美术作品常见的几种表现方式如写实的、变形的、写意的、抽象的分辨不清,就更谈不上怎样欣赏美术作品。所以说先以专业理论知识作引导,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特点,表现方式等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专业理论的引导下去感受名家名作品的美感就不会思路茫然。

发挥想象力,加强对作品更深的思考

上美术欣赏课时,教师出示欣赏的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然后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教育、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时,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让学生从中找出“人、牛、马”的形象图形,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画中主要是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有的学生说:“画中的牛代表邪恶势力”;有的学生说上端的灯泡那是“夜之眼”,“灯泡是眼的瞳孔”,也有的学生说象征光明和希望……众说纷纭,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面对画面的感受不一样。画中渲染了一种恐怖紧张的气氛,既代表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又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仅仅凭“像牛”或“像马”直观判断而已,往往达不到欣赏的好效果。因此,加深对名画的探讨,开发学生的多方位思维,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营造一种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就可改变那种以老师唱独角戏而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说作品时,适当穿插相关故事情节

例如:当我在评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时,画家顾恺之并没有像解说图一般画出所有情节,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这时如果仅从色彩、线条、人物表情、神态等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意听的。我就从美术作品相关的“情节”人手,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被带入故事,马上被情节吸引。《洛神赋》是画家顾恺之要体现三国时曹植与洛神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人,神间的恋情。在这个旋律中,穿插了湘水二妃及汉水女神游戏、水神击鼓、女娲清歌以及日中的金鸟、空中的翔龙、六龙驾车等。我边详说画中的形式美感边穿插作品的神化故事情节,介绍些相关的作画背景资料,学生深深被吸引,从而激发对美术欣赏课的极大热情。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尽量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欣赏课,积极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独特,最本质,最撼人的美感,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术作品美术
创意美术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