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育教学的基地

2009-07-09 20:08郑新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意象

郑新丽

[摘要]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本文从诗歌中蕴含的美:语言美、音乐美、意象美、形式美、意境美、等美育因素谈起,简单分析了诗歌美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吟咏诵读、批文入情、想象联想、比较鉴赏等,希望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诗歌美育因素方法

诗歌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1.语言美。诗歌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蕴藉、朦胧深刻;二是在用词上改变词性、颠倒词序,造成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那样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思维规律。这两种手法的采用,一方面打破了人们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了新、奇、巧、警的语言效果,另一方面增强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了多义的效果,同时还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了写意传神的效果。

2.音乐美。中国诗歌对语言进行变形,为的是在语音方面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这种音乐美,包括节奏与和谐两个要素。节奏是指声音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规律性变化;和谐是指声音音质的悦耳性和互动的协调性。中国古典格律诗中,五言诗一般分为二三节拍,七言诗则多为二二三节拍,它们讲究平仄对仗、抑扬顿挫以及诗句停顿时间长短的对称、平衡和协调一致。中国现代诗歌也有语言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朗读时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如歌如吟等特点。

3.形式美。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美是就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而言的,它使诗歌从外形上看,具备一种建筑的美学色彩。如重章叠句的形式美和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再比如诗节排列上的整齐划一美或错落有致美。内在美时就思路结构而言,即诗歌的构思讲究“精”、“妙“、“新”,或以某物作为全诗的背景或贯穿始终的线索,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或先以倒叙见奇,再追述事件的原委,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为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如《马嵬》)。

4.意象美。意象是指寄托着作者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物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人物、事件或情景,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进而传达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诗歌的意象大多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如长亭、杨柳、残月等),阅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可见,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诗歌的意境是十分丰富的,有的雄奇奔放,有的婉约含蓄,有的清丽简洁,有的厚重轻灵……它是诗人的道德、情操、人品等在作品中的结晶,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灵动反映与创造,因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具有感人力量的美。

诗歌美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吟咏诵读,让学生感知美的诗意。诗歌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抑扬顿挫,韵脚的回环荡漾等,都是构成诗歌音韵美的要素,这些美只有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节奏,读懂内容的同时,根据诗歌的不同感情基调,采取大声朗读、轻声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加手势吟诵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中,体味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批文人情,让学生对话美的诗韵。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说的就是作文与读文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作文时先动情而后发辞,由内而外;读文时则先批文而后人情,由外而内。可见,字斟句酌,披文人情,是鉴赏与评价诗歌意境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感性解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继续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诗歌内蕴的多义性,让学生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领悟诗歌美的内蕴。

3.想象联想,让学生勾联美的诗味。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作为一种再创作活动的诗歌鉴赏,同样需要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高度浓缩的诗句膨化开来,通过点面辐射、动静联想等方法展开勾连想象,使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在联想与想象中得以张显;另一方面,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大胆地突破时空局限,去追求诗歌更深一层的东西,以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去还原与填补诗中“隐”、“无”、“隔”等的画面空间,在美妙的想象过程中去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浓浓的诗味。

4.比较鉴赏,让学生体会美的诗魂。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的和谐,体味诗歌营造的独特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作品进行品味涵咏之后,容易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教师此时要善于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相关作品中进行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对相同或不同时期,有着相同或不同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在比较中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在批判中体会课堂所学诗歌的诗魂,在美学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诗歌中蕴含的美是丰富且呼之欲出的,从审美的层面去审视与教学诗歌,是回归诗性,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的一种理性做法,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充分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美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一定会获得双赢的美育效果。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意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