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忽悠”的艺术

2009-07-09 20:08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忽悠谈话李白

孙 静

[摘要]课前谈话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为学习新知作铺垫。课前谈话不应该成为教师才艺表演的舞台,不应该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良好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定,由课文的基本特点而定。课前谈话应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课前谈话学习气氛思维学习新知艺术

课改以来,名师巡回各地执教公开课让听课老师大开了眼界,获益匪浅。笔者发现名师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在课前增设谈话活动这一环节,其谈话内容的千姿百态、谈话形式的丰富多彩、谈话语言的精彩纷呈,使名师们的课更加灿烂夺目,一开始便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此环节如春风化雨,在师生间巧妙的架构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能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短短几分钟,不仅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反映出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看似无意、实则匠心的谈话设计成为课中的课、导语中的导语,用东北话来说,那就是“忽您”一下,不过,课前“忽悠”毕竟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的培育,不仅依靠文本教材、语文活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更要紧紧地依靠教师本身——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有人说,成功的语文教学,从教师的言语开始。的确,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首先利用课前谈话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一开始便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亲切地调侃,消除了学生紧张焦虑的心情,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于永正老师不愧是语文大家,他每次上课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的教学语言诙谐幽默,课堂上总能让学生爆发出阵阵笑声。请看新秀张祖庆老师跟学生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向同学们说几句话好么?

生:好。

师:我刚有点埋怨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薛老师,他不应该把我的课安排后上,因孙双金老师刚讲完,台下笑声阵阵、如坐春风,听这样的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接下来,我的课却有可能让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忍饥挨饿,这就变成了折磨,因为现在已经10点半了,等上完课也尽12点了,大家的肚子早就唱空城计了!

生:(笑)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咱们能不能用课堂精彩的表现忘记饥饿和痛苦?

生:能

师:也许,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时间,就算是我送给大家的压缩饼干吧!

张老师为调节气氛,设计了这段话目的是驱走学生因长时间等待的焦虑和不耐烦,从而使课堂有序进行。课前交流,不仅以幽默诙谐博学生一笑,还应具有很明确的语文学习目标,否则,就等同与听相声、看小品了。课前谈话一定要关注与教学内容的联系,谈什么?怎么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一位香港老师临时执教设计的开场白:(老师事先没有接触过学生,学生连教材都没带。)

师:“同学们,现在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们简单聊一聊,就从一件事说起,去年的香港华语届搞了一次评选十佳唐诗的活动,你们猜猜会有哪些诗人人选?

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师:你们猜得很准,那么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他同时有好几首诗入选十佳你们猜这个人会是谁?

生:李白

师:猜得真准,就是他。(板书:李白。)姓李名白,有谁知道他的字是什么?

生:太白。

师:那么有谁知道他号什么?

生:好酒。(笑)

师:我说的是他的名号,不是爱好哦。

生:诗仙。

师:那是人们对他的赞美,他的号是(板书:青莲居士。)

师:谁能背诵一首李白的诗?

生:背诵《静夜思》

师:你能说说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师:谁还能背一首李白其他的诗?

生:背诵《赠汪伦》。

师:在这首诗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师:真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看看在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古诗词教学讲究入境人情,这位老师通过非常巧妙地与孩子们的对话,从唐诗到诗人,从诗人到李白,从李白到李白的诗,在几分钟内温故知新,把孩子们自然地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开课伊始便用他那磁性的、舒缓的声音说话了:“同学们,乡愁在王安石的笔下,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但在张籍的笔下,是“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乡愁在纳兰性德的笔下,又是什么呢?”

这诗化的言语,营造了一种深沉诗意的气氛,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开门见山直指新课学习的内容。

良好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定,由课文的基本特点而定,怎样让短暂的课前谈话为新课的教学环节做铺垫,营造出适合学生思考的学习场就显得尤为可贵。我以为闫学老师执教的《伯牙绝琴》所设计的谈话独具魅力。

师:咱们来做个文字游戏吧。(师板书:杨柳依依,请学生仿照这种形式说一说。后来老师投影出已经准备好的几个词语,让学生学一学,读一读: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白雪皑皑,云雾蒙蒙等。当学生读好了这几个词语后,她就问学生:同学们,不知你们注意过没有,这些词语描写什么的?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景色的。当后来上到钟子期与伯牙成为知音时,钟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后如何赞叹时,闫老师就采用迁移法,把课前谈话中描写景色的阋语用上了。)

显然,闫老师的课前谈话并不是为了追求热闹,也并不是为了简单巩固几个词语,她的课前谈话是有预谋的,那就是为学习文本作铺垫,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在迁移学习时,这个教学环节过度得非常自然,学生也学得非常轻松。对此,新秀武凤霞老师有独特的见解,她说:“关注课前谈话的价值取向,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下面引用她在《公开课的几点体会》一文中的举例:

去年在一所农村小学上《匆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引领着老师的教学。针对农村学生不会提问的实际,我把课前谈话的目标锁定在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的方向:

师:“同学们,看到老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老师您从哪里来呢?

生:老师您多大了?

生:您喜欢我们学校么?

生: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生:你上过最满意的课么?是一节?在哪里上的?

学生的问题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也许是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进入文本的学习后他们同样提出来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会提问!”台下数百名来自各乡镇的老师们一起惊叹。

曾指导一青年教师教学《坐井观天》,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但是,因为是借班作课,所以不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什么是一次对话”,于是我们决定把课前谈话的内容确定为“就一些简单的容易感兴趣的问题和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下,一问一答构成一次对语”。这样,就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可见,课前谈话不应该成为教师才艺表演的舞台,不应该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不应该只起到调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它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言不烦,开场不俗,或以气势夺人、或以诙谐取胜、或以真情动人,老师们要学会“忽悠”,要懂得“忽悠”的艺术。

猜你喜欢
忽悠谈话李白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倒下的那一刻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