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2009-07-09 20:08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当堂课前预习思维

吉 玲

[摘要]新课程无论怎么改革,怎么研究,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学会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典诵读,以不同形式的评价激发学生保持学习高潮的热情与情绪,教学与评价相结合,以评价促进教学,以教学改进评价,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循序渐进。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习惯培养、评价与策略指导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三步曲”,期望在平平淡淡、扎扎实实、快快乐乐的学习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师生得到教与学的真正享受。

[关键词]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听、说、读、写、用。在新课程改革与研究中,我尝试带着“洋思”理念——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学习“洋思”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开展的经典诵读与自己参与的“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与培养”的课题研究,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拓展延伸。从而引导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注重课前预习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是老师详细说过,但结果学生像没有听过;明明是学生做过,但结果跟没做的一样,这不得不让我反思其中的原因:学习是实践的过程,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独立的体验,独立的思考,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我们深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

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读文、查字、赏句、提问,让他们首先对文章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就有了导航灯,思想也会变通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课堂学习气氛非常轻松,学生的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时间在静静的阅读、感情的朗读、激情的辩论、快乐的研讨,沉重的反思中过去了,学生还是乐不知返。

把握当堂训练

国外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学生获取的知识中60%来自课堂教学。但现在课程改革这几年来,不少教师的语文教学仍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怪圈里。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就必须做到课前定准训练点、课中加强策略指导、进行多维训练与评价,这样效果会令人意想不到。

1.课前定准训练点。第一,既要训练,就必须抓训练点。所谓训练点,即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既有语言训练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起“一箭双雕”作用的词、句、段:还有在检查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薄弱处。训练点不可过少,也不宜过多,到处是训练点,就等于没有了训练点。训练点的确定应该因文而异,因学生水平能力而异,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中挥洒自如,练到点子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检查学生预习和评价情况,从共性薄弱处定准训练点。如:在预习中,我发现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和赏析句、段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课堂的训练点,当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提高后,又根据当阶段的预习和评价反馈拟订新的训练点。

2.加强阅读策略指导。我记得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进行古诗文默写训练,不少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写错别字现象;在鉴赏古诗词曲时,言辞贫乏,一句起两句止,看法肤浅;写作文抄袭的多,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少,空洞乏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在练习中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就会少走些歪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设身体验,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教学生找联系,找分析,找对比,让学生从中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策略,导练结合,学生的进步就更快更高。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在定准的训练点上做恰如其分的指导,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语言训练场,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方法,终身收益。

3.多维训练与评价。现时的语文教材富有人文性,识字量大,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因此教师要加强多维训练,巧用评价,多一点刺激,多一些思辩,多一些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怀有更大兴趣学习与思维,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多维训练,就是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雷雨》一课,我设计了课本剧的小品表演和续写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对话、心理描写、潜台词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给故事设想了好多种结局,然后开展“戏剧交流会”“优秀作品展示”的活动,使阅读与写作和谐过渡,达到水到渠成的快速效果。

(2)评价导行,阅读与评价相结合,在阅读中评价,在评价中指导,师生互动,各自在“导”与“评”中不断改正和提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即堂评价、统计及课堂效果信息反馈,学生自学与课堂学习的效果显著,学习积极性颇高,兴趣浓厚,评价对他的激励更让他们学习情绪高涨,期望进步的决心加大,更深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评价的情感、态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教师也可从中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在自学能力培养与阅读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地思维和全情积极地参与,加深理解和体验,加深了感悟和思考,思维得到开拓,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快乐。因为学生动起来了!

做好拓展延伸

1.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

2.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靠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让学生的思维更广,更活。

在这三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我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注重自学、评价、阅读策略指导、经典诵读多边结合,使课堂容量更大,拓展更广,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有机拓展有机结合,让课堂焕发生命力,起到“1+1+1>3”的作用,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与评价中不断学习与修正,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找到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能力、水平突飞猛进;在经典诵读中,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动起来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真切切地去读、听、说、写、用,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就一定会领悟到真理的真谛——预习、训练、拓展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当堂课前预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