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与管理

2009-07-09 20:08李爱华曾秋菊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李爱华 曾秋菊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和影响出发,结合黄河科技学院的实际,提出创新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方法,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管理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在上网人群中大学生网民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等院校处于网络发展的前沿,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由于互联网构筑的是一个虚拟世界,对象之间是一种虚拟互动,这就使得网络行为更多的是在一种缺乏外部监督与约束的状态下进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大千世界,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面对网络巨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教育和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为此,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影响及采取何种教育和管理对策以适应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网络的繁荣为网络行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环境,当前,在校大学生已把网络作为学习、娱乐、交友、休闲的重要工具,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当今大学生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男女生上网比例都高达95%以上。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满足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结交朋友、丰富业余生活、求职择业和缓解无聊空虚等需要。但是当前在校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甚至是危害性的网络行为。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诈骗;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非法侵入、攻击或公开兜售、抄袭他人论文等智力成果,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等。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遍程度令人吃惊。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上述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比如在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后还到处宣扬,以为荣耀;有的学生破译他人密码,侵入他人网络后还要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以炫耀自己的“才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充满崇拜并渴望自己能成为“(黑客”。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少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网络教育意识,掌握网络教育技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和能力。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意识的影响

社会网络化趋势所引发的诸多大学生失范的网络行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管理严重滞后。

1.网络会影响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向

由于网络文化的无国界、无限制,以及其特有的隐蔽性、匿名性使大学生可轻易化解现实社会的一切道德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弱化或丧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此外,当今大学生的独立性强、思维敏捷,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缺乏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的情况,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和网络的言论所左右,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往往会做出一些出轨的网络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造谣中伤,甚至攻击网站等。那些未经过滤的错误虚假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思想毒害也很深。

2,网络容易造成大学生诚信度降低和法制观念淡化

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人们遵守各种规则、人和人之间互相监督的共同体。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一旦把自己“隐形”在互联网这个界域,就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消解已经建立起来的优良品质,造成法制观念淡化、诚信度降低。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某高校624名上网学生当中,在平时上网时,经常或有时“使用网上资料但没有注明出处”的人占53.8%;经常或有时“不用真实的个人资料在网上结识网友”的人占41.4%,可见,目前大学生网上行为的诚信度较低。互联网上的色情网页已经超4.2亿个,一项调查表明,在抽样的2000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在如此巨大的黄色信息的引诱下,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旨在制造社会混乱的黑色信息和网络“黑客”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和网络成瘾

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现实”情形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而是间接的,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据国内调查,在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五小时以上的人群中,13%的人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26%的人会减少与朋友的言语交流;8%的人逐渐与社会隔离,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长期下去很容易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出现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一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花样繁多、引人入胜的娱乐活动。网上最新的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刺激、变化无穷的网络互动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一旦被这些娱乐所吸引,为获得更多乐趣,他们就会不惜大量时间上网,结果是欲罢不能。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上瘾了。大学生一旦沉迷网络,后果将非常严重。

4.网络容易造成大学生厌学和学业荒废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非常重要。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整日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产生厌学以致荒废学业的现象。据《文摘报》报道,2004年北京某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237名,其中80%以上学生退学或转学的原因是过度沉迷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大学生由于过分迷恋网络,留级、重修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5.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混乱

网络文化契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扭曲。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来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有更多的人走向邪路。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管理对策

1.创新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方法,提高网络思政工作者综合素质

(1)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网络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包括理论导航、在线指导、网上论坛、师生聊天室等)或建立特色网络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延伸,实现课内课外互补,网上网下对接,变封闭为开放,变单向为多向教育,适应信息传播多样性要求,使网络技术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采取座谈、讨论、演讲、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及时反馈咨询信息,及时反馈意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网络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破了以往单纯说教的形式,为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等交流提供了一种物质媒介。通过网络,用艺术的语言、丰富的图像表达思想理论教育各方面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通过传统课堂教育和网上教育的有效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黄河科技学院建立了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一“红旗飘飘”,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学生网络行为,在网站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2)与“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相结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立一支既精通网络技术,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关键。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其次,要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善于在网络中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沟通,真正担当起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在和谐社会目标下,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的同时,调动学校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高校教学、科研、生活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构筑互相沟通、整合互补的全方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同时全员育人也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吸纳部分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职、兼职和部分学生参与相结合。

2.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重视网络行为监督

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一要加强安全观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大学生处在身体与精神快速变化的时期,并且在思想上也较自负,更容易成为网络交往的牺牲品。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针对网络虚拟、与现实有很大差距的特点,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加快学生思想成熟,领悟虚拟与现实的区别,端正学习与生活的态度。二是加强网络情感行为的引导,形成健康的情感观。

高度重视网络行为的监督。一要对网络行为身份进行查询,在确立网络的各责任主体与网络行为具有可追寻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要求网络行为者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登录上网,或者建立广泛的认证制度,网络行为者必须持有个人身份证书才能进行网络行为;二是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发布与传递过程中,增强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分机制;第三,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规范,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以保证网络道德标准的实际执行。同时加强大学校园网管理制度。在校同网管理制度中要明确规定校园网用户责任书,在学生手册中充实网络法制内容。

3.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完善

阻止和防范青年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一些高校为抵御各种网络失范行为的侵袭,都采取了一些加强技术安全的措施。例如,黄河科技学院利用千兆天融信防火墙、天阗入侵检测系统等硬件设备以及垃圾邮件网关、网管软件、上网用户管理软件等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对三十余栋教学、宿舍楼进行了综合布线,实现了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在提供良好技术服务的同时,组建专门的网上监督机构,屏蔽过滤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维护网上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网上“环保”、“扫毒”、“扫黄”等工作,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大学生接受并能自觉维护网上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提高判别能力和防护能力。

4.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须与适当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当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订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把对学生的伦理劝戒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国内外高校都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通过制定、完善并执行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制度化道德规范,将网络伦理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既有利于明确用户职责和权利,也有利于查证和追究用户责任,对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对于已经发现的网络失范行为,要认真进行处理。网络违规行为本来就难于发现,如果发现了不处理,或由于无处理依据,也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加深网络行为失范“无所谓”的错误思想。所以对于大学生中已发生的较严重的越轨行为,不能将其视为学生私人事情,应当及时地做出处理,以在学生中形成震慑力。

总而言之,网络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未来的希望,他们担当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在网络社会中,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与管理已迫在眉睫。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高校网络管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C88000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