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2009-07-09 20:08王朝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中考素质教育语文

王朝东

语文教学改革搞了许多年,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伯用怎样体现、落实仍是个难题。素质教育三原则“面各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此为纲,尽力促学生主动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语文教改还是不能突破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这也就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就语文素质教学与课堂教学现状作几点反思,以求引得同行关注。

远离模式,慎用套式

以人为本,发展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是素质教育之“魂”。那么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铸造素质教育之“魂”?于是语文教坛便热闹起来,单课堂教学模式就层出不穷。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背诵模式、训练模式、讨论模式、自学模式、网络模式……各种新鲜面孔粉墨登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于是许多老师由此掉进了“模式”的套子里爬不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演变为定式与套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主观上消解了教学主客体的个性差异,与教学百花齐放的原则背道而也。教学应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就要因地制宜,怎可以“套”了事?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让每个人教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所以,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慎待教学模式,远离课堂套式,无论对模式的借鉴还是创新,都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以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

以己之长促教促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比其它科任教师要高,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就涉及到了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各个方面,那么说、学、逗、唱,琴、棋书、画于适当时候不妨来展示一下,会令学生对你心生佩服,对你的课堂充满兴趣。所以我就想除了坚持“大语文”的教学观,要想上好自己的语文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是必须要具备一些一个人特长的。那么,发挥个人特长有机地融合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会取得显著效果。

我自己的特长是善于“咬文嚼子”——揣摩、品味语言。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品味、学生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例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这一句,“似乎”表示“我”不能完全肯定孔乙己的死,“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这有矛盾吗?理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课堂上,我告诉学生:“学文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我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要让学生终生受用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什么?我一直在反问,也经常在反思。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的堆积。”可见在教育的双重功能中,人格塑造是占首位的。而在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上,与其它科目相比,语文学科本身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所以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明确“文学”即“人学”,要把语文教学着眼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只着眼于有利于中考的知识、技能,累实际运用;只着力于有利于中考的读写,轻听说;重智轻德,重分轻人,一句话,只着眼于有利于少数有希望升学的学生,这是我们急功近利搞“应试”,给自己画定的圈子。这样戴着镣铐跳舞,片面地按纲施教,追求教学短期效应,非但语文素质无法提高,就连“应试”也成绩平平,然后就把语文教学的低效归咎于中考,这似乎有点自欺欺人。因为客观地看中考的素质评价功能是基本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一份中考题不仅测试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测试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测试道德品质、观历年来的中考查学生的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能力,又要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以及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它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命题的,是从读书与做人着眼的。可见中考没错,错就错在我们的功利性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虚空性。

1.语文教学应给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把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模式。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和保留现实条件下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廖误,也要给学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非一棍子打死。教师本身则要跳出那种“少讲一点,自己就心虚”的思维怪圈,把信任更多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急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最适合于学生自学,若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民挥出来,也是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

2.打开语文课堂之门,把流光溢彩的生活之水引进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卷)的老路,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参与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严重脱节。为此我尽量选择文质廉美,能在人生道路上给予哲理启迪的文章,每天介绍一两篇。诸如,为了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我读了《有梦才有远方》,介绍美国摇滚乐奠基人之一贝瑞的成功故事;为了让学生懂得成功需要坚韧,我读了网络小说家赵美萍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讲述了赵美萍遭遇了多次坎坷失败、始终精神不倒,最终为《读者》编辑的故事……我就是用这种办法,从《读者》、《青年文摘》、《课堂内外》《疯狂阅读》等上百种期刊内挑选最能震撼学生心灵,最能激励学生心灵,最能激励学生上进的文章,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的灵魂,完善他们的人格,构筑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们理应探索一条传播人类文明,教会学生做人的新路,我们义不容辞,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中考素质教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