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作文导写与示例(浙江杭州卷)

2009-07-27 05:09李传鹏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阿婆奶奶文章

李传鹏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员,我们的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着你去创造?让我们伴随“日历”,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永存的诗篇。

请以“日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所谓话题作文就是拟定一个话题,规定一个相对宽泛的写作范围,激发考生思考,激活考生联想、想象、发散、集中等多种思维,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考生更大写作自由的一种命题形式。那么如何写好本文呢?

首先,明确范围妙拟题。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常言道:“题好一半文”,这也说明了拟好题目的重要性,根据题目自拟的要求,考生可以根据作文材料的特点和文体特点,拟出一个醒目生动、新颖贴切而又有话可说的题目,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色彩,标题精彩,文自生辉,得分自然就高。本文以“日历”为话题,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可以拟写实际生活中的“日历”,也可以拟成抽象的“日历”等。

其次,变化角度巧立意。“意”犹帅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立意出新最为重要。立意要出新,就需要对话题及所给材料从不同角度作深入透彻的思考,避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排除别人作文中可能写得较多的立意,另辟蹊径,提炼出一个新颖深刻的文章主题和中心来。如本文以“日历”为话题,如果考生结合现实生活、社会热点,把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这个“日历”作为话题写也是很新颖的。具体写作时要不落俗套,深挖题旨,如以“日历”为线索,写出党中央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和营救灾区的计划。这样写既能联系实际,又能得到高分。

最后,避俗取新精选材。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材料不新鲜不富有个性化特征,是不能出新的。因而创意话题作文的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坚持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空洞的;只选深刻的,不选浅露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总之,要尽量避开常人之所选,慧眼独运,以新取胜。本文以“日历”为话题,不少考生的思维就会限于生活中的日历等一些狭小的圈子中,如果拓宽思路,挖掘生活中的材料,就中国申请举办奥运会,到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个艰难历程为话题写也是独树一帜,也定能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满分作文一】

生命的日历

一考生

一张一张撕下来,每张都寄托了你的希望。

——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奶奶了。只是童年记忆中那模糊的痕迹还依稀存在:她的头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脸上有着岁月沉淀的痕迹。

“丁零零”,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却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从我周围消失——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到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在瞬间涌出,然后,我便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为奶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味道和回忆。踌躇着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奶奶的味道。瞥一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地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每张日历的正面都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却使我愣住了:“200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03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004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试。”“2005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2005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2006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的翻动着所有被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着,在昏黄的灯光下,她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笔一画的。自己有多久没回来了?自己有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长大后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是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娇的囡囡?

我整理好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上那个头缠白纱仍在昏睡的奶奶,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奶奶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岁月的痕迹,眉眼间的沉静全都写在奶奶脸上。我悄悄将那张寄托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说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满分揭秘

本文当属同类中的佳作。真挚和浓郁的情感赋予本文以较强的笔墨张力和感染力,而良好的写作功底又使得这种情感的抒发既饱满充实又酣畅淋漓。文章构思生动,和许多考生把“日历”作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异,作者以“日历”作为写作的重心和情感的载体,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从而避免了许多作文所犯的话题和材料游离、情感空洞粗糙等毛病;语言的感受性较强,且情感丰富,文气充沛,是难得的考场佳作。

【满分作文二】

阿婆,你看这日历

一考生

“阿婆,阿婆,你看这日历,怎么不对呀?”我站在日历边,故作奇怪地大声问道,嘴角藏着掩饰不住的笑意。紧接着,便听到阿婆踢踏踢踏的脚步声。阿婆朝日历看了一眼,马上就明白了。她伸出手来,轻轻捏捏我的小脸:“你这个小鬼,又偷偷撕日历啦!”我藏着的笑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奔腾而出。

记忆回到快乐的小时候,我总是天真地每天都偷偷撕掉一页日历,然后快乐地期待看到阿婆发现时略微生气的样子。那时候,日历轻轻被撕下的声音如同炎炎夏日咬开冰棒一样清脆、美妙。

而现在,这快乐似乎好久都没有来过了。学业像是一条巨大的东非大裂谷,横亘在我与阿婆之间。总是好久,才能够回阿婆家一次。

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车停在了阿婆家门口。还没下车,就看见阿婆急急忙忙从里屋赶了出来。

她倚靠在门框上,手不住地在围裙上来回搓动。“小鬼,回来啦!”阿婆大声地叫我,脸上溢满了幸福与满足。

我拎着几袋水果下了车,阿婆迎上来一下子便把水果接了过去,一袋不留,似乎袋子的沉重在她看来是那样微不足道。她嘴里直说:“闺女,快坐下,里面有水喝。”说着就把水果放到桌子上,要去给我弄吃的。

也许是太久没回阿婆家了,我竟有些拘谨,不知要说点什么,就站在屋子里,漫无目的地到处看。

忽然,我的目光落到了日历上,咦,怎么回事,日历上显示的还是前天的日子。“阿婆,你看这日历,怎么不对呀?”还是这句话,但此时,我是真的很奇怪。

阿婆踢踏踢踏地走了过来,看了半天,忽然一抬头,“哦,看我这记性,这几天,都忘了撕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似乎忽然被人抽去了什么,痛一阵一阵地涌来。从没有如此真实地感受过阿婆的衰老。原来,阿婆不会站在原地等我啊。

我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她的手,紧紧地。望着日历,我泪如雨下。

满分揭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章之血液、精气、灵魂也。本文最抓人之处便在一个“情”字,其情真且深,如山涧清流,亦如幽壑深泉,感人肺腑,荡人心魄。然则文章若有“情”而无文,亦难成佳作。本文作者年少而力高,在她笔下,“情”既直接诉诸人之感官心灵,亦化为有声有形有色有味之画面文字:“阿婆踢踏踢踏的脚步声”“伸出手,轻轻捏捏我的小脸”“她倚靠在门框上,手不住地在围裙上来回搓动”,寥寥数语,几处细节,一位慈爱的老人形象就跃然纸上。行文自然,比喻新鲜;心理描摹细致;结尾处笔墨简洁而极具张力,如薄暮钟声,直捣人心,催人泪下。本文于众多千篇一律、粗制滥造之考场劣作中脱颖而出,实乃情理中事。

【满分作文三】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考生

花开花落,叶绿叶落,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荡,我体味生命的芳香。

——题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真性情的最好写照。那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谁说人生就是仕途?他选择了田园,却让自己永远存在了自己的诗句当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的美丽。泪水淌下,带着悲伤,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却也在岁月中留下痕迹。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品着逝去的岁月,却早已在心灵上刻下了他们的回忆。

翻过一页日历,我嗅着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与他一起放风筝,感受心重重地坠下去的感觉。与他一起叹息,感受故乡的变迁。那北国的雪就像他说的一样,有一种“旋转升腾的精神”,让人震撼。和她一起望着纸船向远方漂去,带着深深的思念,泪水模糊了双眼,那纸船早已和她的爱一起荡进母亲的梦乡。这是多么深刻的情感!还要与他一道去听云南的歌会,那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我欣然。

翻过一页日历,我踏着作家的脚步,不时停留……

喜欢读着他的《边城》,喜欢看他的《品三国》,喜欢品她的《论语心得》,还喜欢赏他的诗集。那是最饱含现代生活气息的声响,那是他们对古人的崇敬之情,那是他们对生命与岁月的感悟。我愿意每天都与他们一道,追随着他们的文字,让心灵激荡,让灵魂生辉。

翻过一页日历,我读着时代人的文字,暗暗感动……

曾经有多少岁月,有多少梦。一步一步走来,就像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品味生活,体会生命,学会感悟,然而梦里花落知多少?

满分揭秘

文章将古今几位诗人、作家、学者的情感世界和文化滋养给自己带来的沉醉与感动写得充满诗意、流畅生动:或引用优美诗句之后自然抒怀;或以充满情感的想象进行细节刻画,与大师零距离接触;或简要点评,穿插极具气势的排比句。题记作为全文的总纲,正文三部分与之巧妙照应,且文末呼应标题,画龙点睛。

猜你喜欢
阿婆奶奶文章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小镇阿婆茶
阿婆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奶奶驾到
重阳糕送阿婆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