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恺先生与遵义文化

2009-07-27 07:31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3期

邱 洪

内容提要:赵乃康先生是民国时期遵义文化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沙滩文化传人;遵义文化教育的名师楷模;《续遵义府志》总纂;一生为推动遵义教育事业和遵义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赵恺沙滩文化传人名师楷模地方志;编纂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3-87-90

赵恺,字乃康,自号烊北生,又称平叟。遵义平水里(今团溪镇人)。生于同治八年(公元1868年),1942年病逝,时年73岁。赵恺先生是民国时期遵义文化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沙滩文化的传人;遵义文化教育界的名师楷模;对遵义地方志编纂起作承上启下、既往开来的积极作用。一生为推动遵义教育事业和遵义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赵恺先生是一位值得遵义学入学习研究和纪念的文化先贤。

一、沙滩文化的传人

赵家与西南大儒郑珍有烟亲关系,赵恺的伯父赵廷璜是郑珍的女婿,精通文字,训诂之学,在诗词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为郑珍学术承前启后之人。赵恺幼年受业于鞠子清,后师事于郑珍之子郑知同,也是郑学的集大成者。尤其精通文字学,工诗善文,小篆冠绝一时。之后,赵恺又随堂兄赵怡学习,赵怡系赵廷璜之长子,对郑学有极深的造诣。系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进士。赵怡出任四川新津知县,赵恺随其入川,在县衙任参事。之后,赵怡客居成都,创办学堂,教育和培养滇黔子弟。赵恺与受其学,得闻于郑珍故居望山堂不少轶文旧事。从此,赵恺与郑学结下不解之缘,对郑珍由崇敬到研究,并以弘扬郑学为己任。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赵恺35岁时成恩贡,七年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他与赵怡返回故乡。

赵恺自幼受世家文化熏陶,特别是对沙滩文化领军人物郑珍、莫友芝有作深厚的感情,怀有崇高的敬意。由于家学与师承,他收藏郑氏父子的著作并作考证,对各种版本手稿、尺牍、墨迹、虽片槠寸幅,无不宝而藏之。赵恺与郑珍一样,一生笃信许(慎)、郑(玄)之学,主张“以文字人手,以读为归”的治学理念。认真圈点许慎《说文解字》及郑玄的《诗》、《礼》等书,常为之废寝忘食,达到痴迷的程度。对郑珍的道德文章尤为推崇。赵恺先生发现《母教录》一书后的情景:他在“尝抱未见之恨,求之有年”中,忽于乡中人家得见此书,便“如睹景星庆云之陕,乃假钞而归之。因令诸儿女子各写一通,以时检阅。”这是赵恺先生治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20世纪40年代章士钊先生来黔省,写一首诗《访郑篇》送贵州省主席吴鼎昌,诗中说“西南两巨儒,俱出胖柯巅。经巢尤笃实,纂述纷云烟”。建议吴氏“盍往子午山,石峁访遗篇”,希望他把郑珍的著作刊印出版。吴鼎昌得知赵恺是郑学的传人,对郑学有极高的造旨,于是以省政府名义,聘赵恺为顾问,与陈恒安参加筹划编辑。编成《巢经巢全集》,于民国29年(1940年)出版,才使郑氏的著作大部分保存下来,编辑期间,赵恺复函:“余伏处无似,惟好搜藏郑先生遗书,因慨然于原所遗者,既不可得;复恐此已获者又复散去,故久欲为此全集之刻而不能。今达公(吴鼎昌号)之重念斯道,举而行之,匪特下怀之钦佩,即一般人士无任倾拜厂于是他先将自己抄成的郑珍作品《文抄》、《诗抄后集》、《轮舆私笺》、《母教录》寄去,然后,又将《说文新附考》六卷、《樗茧谱》、《梟氏图说》一卷、《亲属记》二卷,《说文本经问答》二卷,共九本寄去。可见他对提供各种书抄稿多本,多全集刊行贡献很大。当时仍有25种书稿已无法搜集。20世纪9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又以《全集》为蓝本校点出版《郑珍集》,分诗集、文集、经学、小学四种出版。

郑珍是清宋诗派的代表人物,贵州一代诗宗,章士钊非常推崇其诗作,故有“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之说。由于喜爱郑珍诗歌,赵恺辑有《巢经巢全集》、《巢经巢诗抄后集》、《郑子尹先生年谱》;著有《诗文集》、《同名录》、《读说文解字》,成为、郑学的集大成者。赵恺关心地方文化,留心地方山川、古刹、金石、古墓、木刻、桥梁及黔人笔记、每有所得,或存或抄或著,数十年间,撰有《平水旧闻》、《近泉居杂记》、《剑山庐杂话》、《遇徐特立先生记事》等作品。这些作品对遵义人文风貌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

1930年,赵恺所撰“郑莫祠”门联“阐汉宋两朝学术,为西南百代儒宗”。代表他对沙滩文化的推崇。赵恺撰写的《创修郑莫祠附设图书馆碑记》,与早年郑珍所写的《汉三贤祠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汉三贤指“舍人、盛览、尹珍”,与清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均是贵州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为“尊前贤、励后学”的典范。

1936年,农历三月初十日,省民政厅长曹经沅、遵义专员刘千俊、遵义县长刘慕曾与遵义各界人士到沙滩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扫墓,为当时遵义历史上第一次公祭文化名人的活动。赵恺创作的祭祀歌在当时广为传唱。

《祭郑莫黎三公》歌词曰:“夷牢山水多灵秀,郁翠群英振国风,博学文章经济世,巍巍郑莫黎三公。文明以启,觐仰胥同,崇敬敦化封墓,功归千秋岗陇重逢。”

其后影响较大的一次祭祠活动是1942年春,赵恺等遵义学者与浙江大学教授王驾吾、郦衡叔、李瑜、罗巴山、丰子恺及社会人士等访问子午山,这次活动产生的诗、文、画合编成《子午山记游册》,传为佳话。

二、总纂《续遵义府志》

郑子尹、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系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历时3年纂成,全书48卷。体例严谨,考证精赅,文辞典雅,全书计80万字,参考书目达358种,被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中第一”,张之洞在他编的《书目答问》中亦赞《遵义府志》是最优秀的志书之一。赵恺亦对其书称之为“古今文献,搜罗精密。好古之士,欲考镜南中,争求是书,比之《华阳国志》”。《遵义府志》在中国方志林中最负盛名。

到民国3年(1914年),《续遵义府志》创修人遵义知县周恭寿,他热心地方志事业,延聘清末探花杨兆麟主持纂修。杨兆麟与遵义宿儒赵恺、黎汝怀、杨保宸、杨文湘等通力合作,于民国7年(1918年)完成初稿,然而续修进行到1916年,人事发生变动。主修周恭寿调离遵义,总纂杨兆麟当选为议员,去广州,杨兆麟次年在广州猝然病逝,编纂工作又停下来。1926年,周西成人主黔政,复聘赵恺与安顺杨恩元共任总纂,为完成未竟之业,赵恺与杨恩元在原稿基础上,继承《遵义府志》的体法,邀集遵义名儒,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刊行。《续遵义府志》三十五卷,--I-~目,九十余万字。它继承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的传统,下开浙江大学张其均先生主编《遵义新志》,是民国时期贵州省极少付印的方志成果。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杨文湘等书版,该志亦受珍爱。实为了解、研究原遵义府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赵恺为这部志书所倾注的心血,为遵义的地方志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遵义教育的名师楷模

自民国以来,赵恺以教育为职业,全身心地培养家乡人才。他在遵义中学任教,主授语文。针对学生的

智力和文化成度的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在教学上。他博闻强记,讲解透切,深入浅出,必尽其意,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赵恺对人才非常关爱,见到族亲中优秀子弟或寒门学生,他常邀至家中寄宿,有的为其完成婚嫁。恩师郑知同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广州病逝后,为其理料后事,长子师惠扶枢回遵,行程中又病逝,赵恺与堂兄赵怡、赵懿、赵恒得知后,为其理料后事,并为郑知同父子归葬郑家坟地。之后。郑知同之子师万客死四川,其遗孤郑昌年仅十岁,衣食无着,处境艰难。当赵恺打听到郑昌的确切地址后,出资接其来遵,并安排人校就读,直至成立家业,成为中学教师。

陈福桐、朱穆伯、余选华、杨祖恺等都是出自赵恺门下。据陈福桐先生回忆:赵恺为其母校诚成小学写了一付对子:“正其衣冠,尊正瞻视;行为士表,学为儒宗。”这十六字如校训一样要求我们的行为、品德要向这个标准去努力。

赵恺是一位思想进步、正义感十分强烈的学人,他对国民党特务危害国家利益、迫害进步人士的行径非常反感。1936年6月,时任地下中共遵义县委县委书记的杨天元由贵阳回遵义时被捕。赵恺利用自己的影响,领衙具保,致使杨天元获释。“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谁知国民党部有人告密,竟以遵义进步青年抗日救国会所办的壁报《活路》散布共党言论为由,谋划逮捕《活路》主编陈福桐先生。有人将此消息暗地里告知赵恺,赵恺想昔日门下的聪慧少年,如今已成为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时,心中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当他想到即将抓捕陈福桐时,他感到心疼,在全国上下一致抗战的大好形势下,竟然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陷害和扼杀一位宣传抗日、挽救危亡的进步青年。与此同时,遵义的进步力量也在为阻止反动派抓捕陈福桐一事奔忙。应吴开治、杨天源之请,赵恺与朱穆伯向当局据理陈述,坚决反对抓人的态度。朱伯穆是国学大师黄侃和钱玄同的高足,在遵义有一定的影响。国民党当局见这两位人物出面申辩,加之迫于舆论的压力,无赖之余,只好将遵义青年抗日救国会解散作罢。赵恺先生被当时的各界视为师德高尚,豪爽侠义的“人师”。

赵恺与抗日将领郝梦麟将军曾有一段师生情。1935年,时任国民革命军军长兼五十四师师长郝将军率部驻扎遵义。郝将军开办无线电学习班,为地方培养人才;辟建老城体育场,倡导体育健身,敬老尊贤,因此。深受遵义各界的爱戴。将军得知赵恺是当地博学鸿儒时,即登门拜访,向赵恺执弟子礼,请其讲授《四书》、《五经》。赵恺对这位曾经就读保定军校却热爱经史的军人十分赏识。抗战爆发,郝将军上书请缨,率部参加太原保卫战,在忻口战役中不幸中弹,英勇献身。赵恺在报上得知消息,悲痛不已,代表遵义民众撰挽联:“龙韬成算已多年,寄到感遗鱼,才说汉阳编劲卒;马革裹尸何太促,传来惊覆醢,转听黔北尽悲声。”联语行间表达了赵恺对弟子的悲痛之情。

赵恺先生不但是遵义教育界的名师楷模,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行楷学苏,写北碑,兼能隶篆。赵恺先生的人格魅力、学术成就及教育方法深深地影响着遵义的学人后代,

1942年6月6日,遵义名师大儒赵恺先生辞世,时年73岁。噩耗传到省城,吴鼎昌特撰挽联一副,对弘扬郑珍学说,毕生精力致力于地方文教卓有成就的学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其联曰:

学术继乡贤,与拙尊屈庐相接,独任仔肩,郡志续成资政教;

仪型留梓里,广波长司农所长,以承嗣响,宏编刊布念贤劳。

他的弟子傅道新,早年受业于赵恺门下,“亲炙既久,釆获实多”,惠沾化雨,深受教诲,特别是书法,深得赵恺先生亲授,“庶得法家三昧耳”。于1943年修建赵楼,以纪念赵恺先生。赵楼记称赵先生“粹然儒者。不慕荣利,精研经史”;评断“今之能为郑文者,舍先生其谁?”他崇敬赵先生“平居讲习数十年,弟子半黔北”;评价赵先生品行学问,“媲美前贤,后先辉映”。傅道新于1942年“乃不惜于经济困难之秋,牺牲一切人力、物力,以经营斯楼”,“爱以遵义前、续府志,巢经巢全集暨遗诗,吾师烊北生遗著并手书楷行篆隶法贴、赵松雪真迹画卷均储斯楼”,于其中“日夕研究,读书课子”,并以“赵”名楼,“非仅保存乡国文献、先哲遗墨而已,盖感师至德。以人名楼示纪念也”。

四、赵恺与遵义图书馆

1930年,二十五军四师师长黄道彬到遵义召集著名人士征求意见,以“县事之当兴者”为主题,赵恺在会上提出“观风化、系人心、导后进、莫急于妥先贤之祀者”。提议创修“郑莫祠”,此建议被采纳。由地方绅士出资的筹款办法,黄出两千元,县长金章出五百元,师长蒋丕绪出一千元,很快凑齐经费,地点选在协台坝“老三中”荷花池前。

“郑莫祠”系砖房瓦顶平房一栋,正面及左右均为拱门立柱回廊,里面有三间屋,正中间为祠堂主人及配祀木主,左右为办事用房,《续遵义府志》就是借用此房刻版完成的。其余的便是收藏书籍供阅览的图书馆。赵恺撰文《创修郑莫祠附设图书馆碑记》。这是民国时期遵义创办的图书馆。

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遵义,在召开“遵义会议”期间,徐特立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特地拜访了遵义宿儒赵恺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十分亲切;徐特立告诉赵恺,他在遵义看到一些书香人家的书籍散乱摆放,如果遗失了很可惜。徐老还看了赵恺的藏书,赵说:在遵义城,与我家藏书相提并论的也有多家,徐老听后很高兴。徐特立要赵恺将这些藏书和家里的图书好好保存下来,用一间效大的屋子存放起来,将来条件成熟,要建立图书馆。赵恺根据徐老的意见,并叫学生余选华随徐特立前往老城周沆与宦懋庸家去查看收藏的典籍。之后赵恺高兴地对子女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红军除了打仗,还想着保护书籍文物,这样的队伍真称得上‘王者之师啊”!道出了赵恺对红军的肺腑之言。之后,赵恺对红军长征途中的徐特立不忘关心挽救地方文化典籍图书的事迹深深感动。写诗赞道:

军中忙无暇,积极救文化。

维护文物功,当不在禹下。

1942年赵恺辞世后,他的藏书和遗稿保存完好,遵义解放后建立图书馆,哲嗣宗典响应号召,捐赠一批赵恺藏书和少量墨迹。宗典继承家学,又受过高等教育,故留存的多为珍贵藏书和未刊遗著。因政治运动,失去自由,其后嗣无力保存,十年浩劫竟全部毁损。2002年遵义市政协宣教文卫编辑,遵义文史专家谢尊修、翁仲康点校的《遵义历史文粹》(2卷)收录赵恺先生遗著《近泉居集》,为研究赵恺诗文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责任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