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2009-08-01 07:06张丽娟
关键词:中小学生认识思考

张丽娟

摘要:目前,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是:教师感到不好讲、说不出口,家长力不从心、爱莫能助,课本所涉内容了了无几,学生难免有时出于好奇而冲动。鉴于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以正面、科学和有计划地实施“适时、适度、适当”的青春期教育,以使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安全、平稳、愉快地度过青春期,幸福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08-03

青春期是中小学生生长和发育的高峰期,这期间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从身体到心理都将发生诸多奇妙的变化,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认真了解和分析他们所处青春期的变化与特点,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正确认识性特征和青春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知识,正面地、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好青春期健康教育。

一、青春期教育——困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话题

对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现状,可谓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据研究,现在人的生理发育,身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已远远超过了其社会阅历和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速度。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表明,现在人的成长发育加快,大中城市少女月经初潮多在小学五年级,有的甚至更早;少男首次遗精则多发生在初一下学期或初二上学期。人的这一身心发育失衡现象必然形成认知空白,产生心理问题;而时代的发展,各种媒体产生的性信息的冲击和诱惑,又加深了青春期的中小学少男少女对性认识的困惑、疑虑、苦恼、担心和恐惧。例如:有的学生出现性好奇心理,想了解异性的“秘密”;有的学生产生性恐惧心理,当自己月经来潮或遗精等生理现象到来时,心理上十分害怕,不知该如何正确处理,尤其是女生,一旦自己身体发生变化就显得惊慌失措,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怪病,把痛苦埋在心里,郁郁寡欢;更多的是青春期中小学生必然产生的心理需求,对诸如青春期性生理有哪些特点,怎么样才能排除青春期的心理障碍,如何与异性交往等等问题,无不期待破解,渴望摆脱心中的困惑;有些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的学生,甚至放任自我约束,过早涉入爱河,做出傻事,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而后悔莫及。这种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滞后的的客观事实及其产生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采取多种形式加以引导、疏通、解决,中小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教育问题。

其实,上世纪60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对此作出过重要指示,他讲过一段这样的话:“要在少女月经初潮前、少男首次遗精前,把性卫生知识教给孩子们。”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中小学真正的青春期教育可以说仍然近似空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教材依据。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教材中,作为青春期教育的性知识内容,除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外,再也没有其它相关内容可供学习了。二是存在认识障碍。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没能摆脱封建意识和传统、落后、保守观念的枷锁,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偏远地区更是如此。教师对教材中唯一的性知识内容的态度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普遍做法是一带而过,甚至干脆安排学生自学;而想让老师课堂上主动向学生讲解人的性知识,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三是核心教学任务的干扰。升学压力和校际间人力、物力等生存能力的竞争,使学校舍不得拿出课时来顾及似乎是软效益的青春期教育。四是家庭教育薄弱。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未扮演好正确对待孩子青春期教育者的角色;他们大多认为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就懂了;有些则对孩子的青春期成长发育忧心忡忡。其中,女孩子的家长因琢磨不透孩子内心的逐渐变化而忧虑:今天放学回家晚了,明天又觉得家中电话多了,要不就是怀疑被男生欺负了,或者说是早恋了;男生的家长也总担心孩子是不是受了性诱惑而情绪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忽高忽低等等。家长的忧心当然是可以理解、应该体谅的。

我们必须开诚布公、理直气壮地上好青春期教育这一课,让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认识自己的身体,明白怎样面对自己的生理发育,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的性别,从而能洁身自爱,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和成长。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和家长要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唱主角

1.学校要转变观念。

青春期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话题,转变思想观念是做好青春期教育的前提。而青春期教育的突破口则是对中小学生的性教育。近些年来,有关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正在为加强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奔走呼号。媒体披露的学生痴迷电子游戏、反叛家庭、对抗老师、偷盗、抢劫、卖淫、打架行凶等案件,虽说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但中小学生犯罪中的性罪错人数有增无减。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影视节目、录相、小说和互联网等直接或间接传播性描写、性展示以外,另一方面也与中小学生涉世末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有关。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侧面影响,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那些正处在告别童年、开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特别是要针对中小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开设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有关人类对生命、伦理的认识过程的辅导课,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如花年华。

2.家长要做孩子青春期教育的贴心人。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向成人迈进的发育时期,作为生养孩子的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着任何关系皆无法替代的亲情,具有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优先条件,理应担当起“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责任。由于这样的特殊身份,可以通过以亲情换真心、交朋友、长知识的方式方法,逐渐传授给孩子青春期的自我护理常识,使他们消除心里的疑云,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因此,家长要不断学习科学方法,促进孩子青春期的发育和发展。一要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新时期孩子青春期教育需求相适应;二要掌握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研究并明了孩子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要求;三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和心理波动,适时灌输青春期发育的性知识和性心理卫生,排除心理障碍;四要关心孩子成长,争取孩子信任,掌控孩子青春发育期的主动权。总之,要为孩子营造防范困扰他们青春期诸多侵袭因素的避风港。

3.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必须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孤掌难鸣。近年来,一些学校尝试开办了家长学校、家长论坛等,提供有助于家长对孩子青春期教育辅导的项目和内容,深受家长的欢迎,利用家长资源,一起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在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当子女遇到异性交往时怎样去引导、怎样适时创设男女同学的集体活动等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亲子关系对青春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要定期举办讲座,不断向家长宣传青春期教育的理念,普及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常识,引导家长了解中小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共同做好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工作,及时化解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还要共同努力,提高中小学生对性病的防范意识和身体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社会提倡的,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良好的道德习惯。

4.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卫生部和民政部批准建立的“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一筠教授认为,整个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包括以下五项内容:①提供关于人的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生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②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本民族文化、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两性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③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情感沟通、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使命。④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健康。⑤避孕、计划生育以及父母角色的社会责任。按照中小学生性教育最好在他们青春期到来之前完成的理念,这些也应成为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关于这一点,陈一筠教授特别举例阐述:“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事先学习呢?”

总之,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对中小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实施,不要超越他们在不同年龄段时的认知能力和需求,讲不适合的内容。从而使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安全、平稳、愉快地度过青春期,幸福成长。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认识思考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