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工具性的得与失

2009-09-01 09:03廖莹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能力母语

廖莹蓉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即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几乎成了一种课堂点缀。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了这种点缀,旁观者就难以辨认这究竟是在上什么课。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并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语文作为学科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呈现在语文学科中的言语,即文本上的课文在形态上与其他学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立足点却有根本不同。具体表现在: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则以言语内容作为各自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选入课本,并不是为了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适当练习学会写说明文。

我国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言语形式,用以理解和表达,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之所在。国外对母语课程的价值也持基本相同的认识,例如英国认为母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以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以达到表达和理解上的自治”是法国90年代母语教学改革的宗旨;在《俄罗斯联邦法·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中,也把母语教学目的定位为“发展和完善学生各种形式(读、写、听、说)的言语活动”。

语文的工具性遭到质疑,源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对于当时令人沮丧的语文教育进行的反思。经过旷日持久的讨论,最后许多人将账悉数算在了语文工具性的头上。其罪责,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了过多的语言知识教学,二是工具性导致了技术化训练。

事实上,第一个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在于当时人们的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是误解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只要有足够知识的灌输,能力就会自然形成。第二个误解认为语言知识等于语文知识。既然知识的灌输就意味着能力的形成,而语文知识就是语言知识,那么出现大量以语言知识灌输取代言语训练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言知识。只有有助于形成语文能力的部分语言知识才是语文知识。即使是语文知识,也不能和语文能力画等号。知识向能力转化,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即语言实践。这个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知识仍然是知识,无法变成能力。由此可见,正是错误的知识观带来了不适当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的工具性本身并没有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相反,它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维度指明了方向。由此看来,出现以知识灌输取代能力训练局面的原因不在于语文的工具性本身,反而在于未能把握语文工具性的实质。

再看第二个罪责,什么是技术化训练?在指责语文工具性的众多声音中,并没有人作出过明确的说明,但我们可以大体上认为所谓的“技术化训练”指的是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以脱离社会生活的、封闭的、孤立的方式来传授。比如,无视语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苛求答案的唯一性,大搞题海战术,等等。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出现的根源,在于违背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而一味迎合应试教育的考评体系。当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逐级甄别、淘汰和选拔的现实存在时,一分之差可能就意味着学习者前途和命运的天壤之别。那么,理所当然,分数就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国人无一例外红着眼睛盯着分数时,追求分数的客观可信,也就成了全社会殚精竭虑的事情。这样,将所有学科的考评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推上了“量化”的巅峰成为必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以量化的学科不必说,不该且本来不具量化条件的学科也被强行量化。而语文学科就会由于蒙受削足适履式的考试及应试语文教育的切割而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准确地说,这种局面是现行考评体系对语文教育教学扭曲的结果,而且深受其害的也不仅仅是语文一科。

当我们切实把语文当作重要的交际工具来学习时,这意味着在实际情景中的扎扎实实的训练。比如学习汽车驾驶,让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交通规则和书本上的驾驶方法,远离汽车,远离道路,是万难达到预期目的的。事实上,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不会导致脱离生活的所谓“技术化训练”,其恰恰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工具性回答的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属教学内容层面的内容;而技术化训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属教学方法层面的内容。说对语文工具性的追求导致技术化训练是没有依据的。事实上,要避免技术化训练,就更应该准确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所揭示的规律并身体力行地实施它。

由此可见,对语文工具性的追求与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重新强调并在实践中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现在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明确语文学习的着力点在于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语文学科教学一向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给予语文以过多的使命,从而冲淡乃至遮蔽了语文教学的主旨。其次,语文并不排斥言语内容,即人文内容的学习,而且离开广泛的文化知识的吸纳和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言语内容的学习应该尽量限定在“形式——内容——形式”这个框架内进行,因为这种对内容的学习是为学习语言形式服务的,因而是有度的,而不是无限的。语文课上,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能力母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向量的巧用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