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责任编辑在专家匿名审稿制中的主导作用

2009-09-03 09:54兰甲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责任编辑

[摘要]分析了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现状,论述了当前学术期刊界普遍采用的专家匿名审稿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剖析了常见的专家匿名审稿制的认识误区,建议完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在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大力加强责任编辑在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学术刊物;责任编辑;审稿制度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126-03

目前在学术界,有许多学术刊物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严把稿件质量关,减少和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加强学术界的学术道德建设,纷纷在稿件的审稿制度中采取了专家匿名审稿的方式,有些学术期刊又把这种制度称为双盲制,即责任编辑在稿件送审前将作者的所有信息隐去,如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等;审稿意见返回后,责任编辑又隐去审稿人的所有信息,如姓名、工作单位等,然后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本人,供其参考。

在这种制度采用以前,有些学术刊物是编辑部内部审稿,即责任编辑初审,主编复审和终审。这种制度需要责任编辑及主编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点是审稿周期较短,稿件不会丢失,并且节省审稿费用。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不少期刊继续采用这种制度。这种制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责任编辑和主编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而言,与全国的学科专家相比,显然不如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并且少数人所见亦有限,不可能涉猎那么多领域。与编辑部内部审稿制相比,专家匿名审稿制在把握稿件的学术质量方面,无疑具有优势。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一旦采用了专家匿名审稿制,便会万事大吉,责任编辑和主编便可高枕无忧。事实上,采用了专家匿名审稿制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审稿方面仍然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并且不得不做。

一常见的专家匿名审稿制的认识误区

许多人因为对编辑工作不太了解,或者停留于表面现象、了解不深,便以为做编辑很简单、很轻松,况且编辑有发稿权,别人要找编辑、求编辑。许多人甚至误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改正几个错别字,当然不难也用不着什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学问。过去,有些编辑部自己审稿,事情还多点。现在,实行专家审稿制和匿名审稿制(双盲审稿制),编辑们更加轻松了。

这些认识误区,如果是一般人,影响还不大,如果是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的领导,或者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就不可小觑了。

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编辑会认识到,专家匿名审稿制会大大增加编辑的工作量,并且,因为审稿过程变得复杂了,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首先要初审,对那些明显不合要求的来稿进行淘汰处理,对那些要求送审的论文,也要进行初审,编辑要对学术论文作初步的判断和适当的处理,什么样的论文适合什么样的专家审阅,其中大有学问,如果工作马虎、草率了事,就不容易给稿件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如果工作认真负责,对刊物和对作者负责,编辑就得给送审的论文找一个适当的对象和婆家——找一位合适的审阅专家。做好这一项工作就很不简单,编辑要有一份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名录,并且要经常与审稿专家学者保持联系,要不然,人家出国去了,你把稿件寄出去,岂不会“泥牛入海无消息”?稿件返回来之后,编辑要复审,判断审查专家的审稿意见如何,有些专家可能不太认真,有些可能很认真,等等,复审里面也大有学问。

审稿次数增多,审稿的周期增长,审稿专家各有特色,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判断标准与编辑部的判断标准千差万别,这些现象无疑增加了编辑工作的难度。对论文的评审,其评价标准并不如菜市场上买小菜那样简单,1斤是1斤,1两是1两,对同一篇论文,两位专家的评审可能有差异,甚至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意见。编辑的学识和水平就在于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疑难稿件,而这些有争议的疑难稿件发表后往往会在学术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编辑不得不小心谨慎处理。学术刊物需要发表一批有原创性的能够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有影响的稿件。如果刊物上的文章四平八稳,新意不多,那还有什么学术性和创新性可言?

二正确认识责任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

1不断完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

既然学术期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准确把握所发表稿件的学术质量,防止低质量的学术论文甚至抄袭拼凑的假论文得以出笼,是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那么编辑部就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值得信赖的审稿人队伍。专家审稿的好坏、审稿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找什么样的专家,因此,专家在审稿制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就一般情况而言,专家对稿件的客观公正而又准确的评审,能够帮助编辑正确地处理该稿件从而决定是否刊用该稿件,专家的意见在该稿件是否录用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不能录用的稿件,专家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决定作用。

2大力加强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所谓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当然在这制度中居主体地位起主体作用的是专家,这是毋庸讳言的,不然为何还叫专家匿名审稿制呢?但不可否认,专家匿名审稿制是一种相对编辑部内部审稿而言比较复杂的审稿制度。专家评审时,只对这一篇稿件进行评审,专家既不知道编辑部有多少同类稿件,也不知道这些同类稿件的学术水平如何,更不知道编辑部收到多少稿件,且其他稿件的学术质量如何,因此专家审稿时只能是就某篇文章而言,只能就事论事,并只能就该篇文章与其所熟悉的某学科内的文章进行对比,只能用某位专家自己的标准来评审手里的论文。从而判断该论文是否有发表价值,有多大的价值。

专家对所审稿件应该有发言权,但是因为专家对编辑部的所有来稿并不知情,存在认识盲区,对该稿件在所有稿件中的学术价值排序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并不能完全依赖专家的匿名审稿意见取舍稿件。而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对所有稿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在这种情形下,责任编辑和审稿专家对稿件的了解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在复审稿件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慎重取舍稿件。编辑部在依靠专家匿名审稿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3期刊编辑部与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责任分析

期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最终要承担直接责任。责任编辑受编辑部委托,负责处理某些栏目的作者稿件,首先要初审稿件,初审合格后的稿件要选择合适的专家送审稿件,专家审阅的稿件返回结果后,责任编辑要复审稿件,根据编辑部的选稿原则提交符合条件的稿件给编辑部讨论定稿。

三责任编辑在稿件处理中的主导作用

1专家审稿的差异性处理

就所有审稿专家而言,他们每一个人的评审标准必然有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到他们对论文作出的评审结论。

编辑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在复审稿件和处理

是否录用这些稿件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避免为专家的这些评审误差所误导,在取舍稿件时,避免对稿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比较准确地作出是否刊用某一篇论文的结论。当然,正是因为专家审稿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便也形成了某位专家的审稿风格与审稿特征,譬如某位专家审稿很严格,另一位专家则对标准把握比较松,等等,各有千秋,不一而足。

2审稿签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审稿签是为了方便专家审稿和有利于编辑部取舍稿件而设计的,因此,审稿签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方便专家审稿原则,二是有利于编辑部取舍稿件原则。围绕方便专家审稿原则,编辑部很有必要简要说明刊物的宗旨和办刊目标以及学术价值导向,简明细化量化审稿评判标准,并要求专家围绕这些标准作出学术价值判断和稿件取舍的明确建议,而不能含糊其辞。譬如可以在审稿签的稿件送审说明中以文字方式注明稿件的学术价值评价等级选项:1)学术价值很高;2)学术价值高;3)学术价值较高;4)学术价值一般;5)学术价值不足;6)无学术价值。编辑部也可以注明稿件取舍的建议标准等级选项:1)建议尽快发表;2)建议发表;3)建议修改后发表;4)建议退还,改投他刊;5)建议退还,不能发表。为了尽最大的可能规范评审标准,编辑部很有必要认真讨论,集中专家意见,设计一份评审标准比较详细的审稿签,责任编辑要经常检查对比审稿专家在评审论文时所持的标准与编辑部所制定的标准问的差异。

3专家审稿队伍建设

编辑部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审稿专家队伍,一支可靠的专家队伍是学术质量的守门人,十分重要。在学术界比较浮躁的今天,许多作者急功近利,学术道德丧失,抄袭剽窃事件时有发生,有些是知名教授,甚至是院士。

一旦抄袭论文发表出来,通过了各种审稿环节,虽然文责自负,作者要负主要责任,但对于编辑部和编辑来说,对于学术刊物本身,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专家审稿队伍建设必须引起编辑部和责任编辑的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动态的专家名库,时时跟踪专家信息,从而准确地为每篇稿件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对稿件学术质量作出正确的判断。

4利用软件检测系统检测稿件是否抄袭

目前,我国学术界检测鉴定的软件有多种,主要有CNKI研发的AMLFP系统,武汉大学沈阳副教授研发的RDST ANTIP反剽窃系统。责任编辑利用这些软件系统鉴定,许多抄袭论文基本上能鉴别出来。

5责任编辑如何复审选用稿件提交编辑部和主编处理

就一般情况而言,专家审稿通过评审的稿件远远多于刊物要发表的稿件,评审通过的稿件与能够发表的稿件(版面许可)的比率最低的可能是3:1,高的可能达到10:1,甚至更高。比率越高,编辑和主编复审、终审的压力就越大,编辑的工作量就越大,编辑在复审中必须小心翼翼地比较、鉴别、选择、取舍稿件,尽量将那些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有原创性的论文、那些发表后有一定反响的论文挑选出来。编辑的最基本素质也就是“眼界”和“眼力”,即要有“火眼金睛”。只有充分发挥责任编辑在专家匿名审稿制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编辑才能比较准确地复审稿件时鉴别挑选出好的论文来上交编辑部和主编讨论取舍决定稿件,高质量地做好责任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兰甲云。李克琴.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2—144.

[2]何纯,张海寅.传媒舆论引导与生活方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106—109.

猜你喜欢
责任编辑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2 and NOx From Flue Gas
Complex Coacervation composed of Polyelectrolytes Alginate and Chitosan
Voice Coil Motor Position Control Based on Feed—forward Fuzzy PI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for save fuel consumption
Rural power grid resources WebGIS technology research based on ArcIMSBAO Qing—peng
The usage of network vocabular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obust Admissible Analyse of Uncertain Singular Systems via Delta Operator Method
The Inverse Kinematics Analysis of Six-DOF Robots
The toxic effects of Tris-(2,3-dibromopropyl) isocyanurate(TBC) on genes expression of bmp2b and bmp4 of zebrafish embryos
Dyeing Machin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