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价不该缺失社会性等

2009-09-07 10:06占传友
新西部 2009年8期
关键词:水价社会性涨价

谈水价不该缺失社会性

占传友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在解释水价上涨问题时指出:在不了解水质的情况下,老百姓肯定会反对涨价。但如果百姓都认识到水价过低不是在保护自己、而是在侵犯自己。就会理性地看待涨价。如果水质能够和矿泉水一样,我想老百姓就不会反对涨价。(据7月31日《南方人物周刊》)

细读傅涛博士的论点,意思好像是在说,水价涨了,就可以喝到更干净的水,像矿泉水一样的水。傅博士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水价上涨是一个国际趋势,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把用水作为福利的国家里,水资源的使用由福利性向商品性的转变是一个正常现象。应该坦然地看待这个问题,资源性价格的上涨是正常趋势。

我不反对水涨价,我反对的是傅涛博士让大家怀着憧憬的心理,去拥戴水价上涨。一个由纳税人提供税收的政府,为民众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其实很正常,也是责任。喝上干净的低价水,政府也不会增加特别大的负担。车子、房子可以商品化,但人之最基本的需求,比如对空气、对水、对粮食、对教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市场经济不是说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商品化的。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为了民众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不是为了发展极度繁荣的市场经济。如今市场经济极度繁荣了,民众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我们也发现,极度繁荣的市场经济却无法给民众带来内心的快乐。是继续发展市场经济,让商品性渗透到各个角落,还是回归到改革开放的本质,让普通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值得决策者慎重选择。

水价上涨其实就是把水的福利性转化为商品性。虽然水价上涨是一个国际共同的趋势,可我们是中国,一个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的中国。普遍意义下的强制水价上涨,受益的只是一部分的资本集团,损害的则是大多数民众的利益。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中水占体重的70%,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两个70%体现的是水的极度重要性。水也不仅仅是用来喝的,它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基础,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的要素。今天,当我们在讨论人对水这一基本的需求时,可不可以不谈价格,不谈商品性,多谈谈福利性,多想想社会性。

从通钢之痛反思“归属焦虑”

肖华

7月24日,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反对建龙并购通钢。建龙驻通钢总经理陈国君被职工殴打身亡。专家称,通钢事件触及中国转型期敏感“神经”国企改制,改制中职工归属焦虑会致不稳定,疏导不利轻则牢骚,重则引发群体事件。(据8月5日新华网)

专家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有关部门在改制过程中,能让职工有个未来的安全感,消除“归属焦虑”,可能也不会发生如此事件。

近些年来,一谈到改革,许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由单位的入变成了社会的人。改革者最大的理由就是,国外很多国家都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就是这些国家社会保障能力很强,一个人即使离开了单位,变成了社会的人,当遇到生老病死等情况,都有国家保障帮助他们解决。

可我们现在有什么?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还未全民普及,一个人离开单位,变成了社会的人,恐怕不得不焦虑这些。

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原来是国有企业职工,生活是有保障的,医疗和养老是有保障的,可是一旦被民营企业并购,他们就会变成社会的人,这些还有保障吗?当他们对未来保障有担忧时,自然会产生群体性“归属焦虑”。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早就预料到改革可能带来的“归属焦虑”,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专门对改制后企业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出详细规定,其中包括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未留用人员的经济补偿等等。但是,这一切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人的“归属焦虑”,原因就是这些改革大多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全局考虑人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通钢之痛再次提醒我们,无论改革能带来多大的效益,都应当首先消除被改革对象的“归属焦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全民的社会保障力度,让一个人即使从单位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也不会产生“归属焦虑”。

猜你喜欢
水价社会性涨价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餐饮企业涨价有没有资格“任性”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水权市场研究述评与中国特色水权市场研究展望
猪肉涨价,与CPI无关?
中国各城市水价都在涨
涨水价是为水权出让买单
中国水价改革的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