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张公字

2009-09-07 10:06
新西部 2009年8期
关键词:煤炭市场煤老板老张

肖 文 张 旭

很早就听说,陕北神木县有位没有头衔的农民企业家,旗下拥有多个企业,产业颇为庞大,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美名更是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他就是孙家岔镇王洛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公字。

近日,记者走进了张公字即将投产的年产60万吨规模的焦化厂办公室。老张面对窗户坐着,整齐的平头夹杂着些许白发,胡子拉碴,衣着朴素整洁但并不奢华,脚穿一双好久没有擦油的皮鞋,大口吃着包子,就着一杯冲好的热饮料。生活简朴是记者对这位农民企业家的第一印象。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老张不时要接听电话,叫窗外路过的工人加班,安排企业事务。前来找他的人都尊称他为“张公”。

“从大柳塔买回两瓶烧酒和一条黄公主(香)烟准备过年,还没到家就遇上一要债的,没办法只好把刚买的酒和烟抵了债。”说起这段心酸的往事,老张的神情有些沉重。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家境贫寒,17岁的张公字刚上了半年初中就辍学回家。18岁被村民推举为村负责人,后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他带领全村村民跟天争,向地要,没明没夜地干,但村民的生活依旧很贫困。1993年,煤矿价格并不高,张公字买下了一处煤矿,本想以此来改变贫穷的生活,没想到却让他背上了更多的债务。

“那时死的想法都有。”老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忧郁,当时的煤炭市场很低迷,赊销是常有的事,凭的是信眷。但在一次赊销中,他被骗走了50多万元煤款,这对一个农民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多少个白天与黑夜,他吃不好,睡不着,贫穷和债务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死不足惜,可留给自己的是骂名,老张没有再敢往下想。

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为了重新把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煤矿办下去,他东借西凑,甚至以高达3分甚至1角的利息向别人贷款,有几个年头连年都过不了。

老张是最早办煤矿并坚持下来的为数甚少者之一,煤老板大多在市场低迷时选择放弃,当时一吨煤卖20元都困难,多数煤老板赔钱卖了煤矿。曾经的落魄让张公字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煤矿卖了也还不了债”,而且谁坚持,谁就要继续贫穷。但张公字却坚信,终有一天煤炭市场会好起来的。

2002年,煤炭市场果然开始好转,老张抓住机会筹措资金,买下两处煤矿。随着煤炭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后来发展成为涉足煤炭深加工及其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他的企业现有职工约3000人,年上交税费近2亿元,成为神木县领头的纳税大户之一。现在老张有钱了,还清了大小债务,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苦难的岁月,生活依旧简朴

“人总不能闲着”。虽然如今的张公字在旗下的企业不任具体职务,因为子女都在企业工作,但张公字承认,自己在企业搞“一言堂”,大事小事的都是他亲自说了算。对于企业的未来,老张已经做好了规划,在现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上,还将筹建金属镁罐厂、洗煤厂等企业。

张公字说,现在是好社会。谈到许多富起来的煤老板生活奢华,一掷千金,张公字说,上万元的皮鞋也许好,可二百元的皮鞋也可以穿,应该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虽然现在钱不缺,儿孙手里也够花,但他总忘不掉自己是个农民。在他的带动下,村民过上了富裕生活,家家出门有小车,户户屋中有存款。

“老张那人,好人!”提及张公字,神木县黄土庙村一位村民这样说,2007年,神木县委、县政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了“双百帮扶”工程,确定县域内200个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帮扶200个经济发展较慢、农民收入较低的贫困村。张公字的企业帮扶黄土庙等四个贫困村,每年向帮扶村提供20到80万元不等的资金帮助。从道路建设到饮水工程,从农网改造到开山造田、新村绿化,涉及数十个项目,数年来累计投资近千万元。了解张公字的人都知道,他多年来的善举数不胜数。附近群众无论是孩子上学困难,还是无钱就医,只要找到老张,老张总会尽力相助。他为认识或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做出的善举,在当地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猜你喜欢
煤炭市场煤老板老张
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及对策探讨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煤炭市场治理研究
“煤老板”为何下注旅游业
各付各的
试论电子商务在煤炭集团企业中的应用
意想不到的效果
危险的“煤老板”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
给乞丐发工资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是煤老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