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明:杨家岭致富带头人

2009-09-07 10:06周刚伍
新西部 2009年8期
关键词:全村蔬菜村民

周刚伍 薛 青

朱益明出生于榆林,后随父辈移民到延安市杨家岭。昔日的苦难,给朱益明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杨家岭,依然被贫穷的阴影浓浓地笼罩着,就在这时,34岁的朱益明实现了自己“当官”的梦想,成为杨家岭的当家人——生产队长。面对残酷的现实,朱益明坚信,杨家岭的前途一定会走向光明,老百姓的苦日子一定会走到尽头。

小队长的大手笔

新官上任,朱益明首先在生产队里大胆实行定额管理、按劳分配的生产制度,于是,懒汉不见了,生产很快就搞上去了。朱益明把自己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很满,他总是干在人前,吃在人后,一身正气和办事公道的作风,使村民打心眼里佩服。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朱益明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于是,他率先引进了垄沟种植技术,革新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手把手地教给村民。由于垄沟畜水、保墒、保肥,出苗率又非常高,使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村年产粮21万斤,家家户户有余粮,日子越过越红火。

1984年,朱益明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延安的人口越来越多,菜篮子工程成了市长抓的工程,我们为何不把杨家岭建成延安的菜篮子?

说干就干。由于当地水土条件非常好,加上科学种植,杨家岭当年蔬菜就获得了大丰收。市场开放后,外地蔬菜大量涌入,导致蔬菜价格急剧下跌,朱益明心如刀割。他到处取经,掌握信息、重新决策,得出了一个结论,反季节蔬菜价格能升高。于是,他开始向群众宣传种植大棚菜的好处,在村里推广发展大棚菜。不久,16座大棚在村里建起来,生产的蔬菜比大田菜提前两个月上市,菜价高出3倍多,当年全村收入8万多元。到1999年,全村大棚菜发展到200多棚,产量达到12万公斤,总收入24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

尚到甜头的朱益明信心更大了,目光也更远了。为了让农民更加富裕,朱益明又在公路沿线开发出300间门面房,全部分给村民,每户平均4间,一次性产权到位,村民成了地地道道的房屋租赁老板。月月收房租,相当一份固定工作。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又收入38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会在大海里“游泳”的杨家岭人,开始在经济市场大潮里各显神通。开食堂的、搞运输的、学技术的,一下子把杨家岭变得红红火火。

这时,朱益明对壮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想法。他在想,大河有水,小河满,杨家岭这个“蓄水池”如果没有水,在危机时刻怎么办?“绝不能穷了集体,富了个人。”朱益明做出了新的决定。

1988年,朱益明利用沿途公路的荒地,为集体修建了16间平板房搞三产,使村上有了经济积累。接着,他又带领村民办起了停车场、加油站。经过多年的努力,杨家岭集体积累不断增加,到2000年,村里的经济积累达84万元,固定资产达900多万元。

但朱益明对此仍不满足。他想,南方有竹楼、内蒙有蒙古包,我们能不能在窑洞上做文章,修建窑洞宾馆呢?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居住了1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住在杨家岭。凡来延安旅游的人,肯定都想住一下窑洞,感受当年的“闹红”岁月……

2001年4月,投资1100多万元的世界最大的窯洞群宾馆在杨家岭半山坡建成。朱益明将宾馆交给西安一家公司托管,第一年就为村上创收70多万元。

文明和谐富裕村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朱益明还带领村“两委”班子人员,狠抓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1984年,村里投入两万多元,对村里的小学进行了危房改造。1995年,杨家岭自筹资金20万元,争取外援50万元,在村上修建了三层楼的希望小学,又为学校增添了新的教学设备。村上还建起了两层村委会办公楼和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

接着,朱益明又带领村民美化村容村貌,创建文明示范材。提高了村民的医疗保险,办起了卫生保健室,村里60岁以上所有的老人都有一定的生活补助金,村里的娃娃们考上大学,村上还拿出奖学金给予奖励。同时,杨家岭还与邻村建立了帮扶对子,从人力物力方面支持邻村的经济发展。

目前,杨家岭拥有人口403人,党员19人,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总产值达200万元。这个数字比朱益明上任前翻了上百倍。

如今的杨家岭成了远近文明的富裕村,而朱益明也成了常上报纸和电视的名人,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延安考察时,和杨家岭的村民们一起扭起了秧歌,并夸赞朱益明是杨家岭致富的带头人。

近年来,朱益明获得了许多荣誉,当选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等等。面对成绩和荣誉,朱益明显得非常淡然,仍然拖着病体为村民的事儿忙碌着,为杨家岭的发展大计奔波着……

猜你喜欢
全村蔬菜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全村唯一收件人
蔬菜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