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析

2009-09-10 04:43钱金萍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梦境

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最能体现诗人李白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历来被各种诗选本、教科书选用。在教学中,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参尤其对诗中出现的梦境都释义为“象征自己所向往的无限美好的理想境界”。结合诗人进出长安的历程,本文对梦境的变幻提出了“象征诗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变幻莫测”的观点。

关键词:梦游天姥 梦境 新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最能体现诗人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历来被各种诗选本、教科书选用,广为流传,堪称古典诗歌的佳作名篇。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以主要的篇幅,突出地描写了一个游历天姥山的梦境。人们对此首诗的欣赏、评论的焦点也就集中在这个梦境上。由于对梦境的认识不同,产生了对此诗诗意的不同的理解。

值得探究的是,诗人在梦境里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传统的看法是:此诗写的梦境,五彩缤纷,瑰丽迷人,诗人以这个梦境,象征自己所向往的无限美好的理想境界。这种观点虽相沿已久,但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也明显存在。如:诗歌在写了梦境后,接着出现这样的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读者会纳闷,如果做的是一个象征自己向往的理想境界的梦,梦者应该感觉愉悦、舒适才是,而现在却相反,引起了梦者魂悸魄动以至于被惊醒,惊醒后还不禁长长地嗟叹。可见,这并非一个五彩缤纷、瑰丽迷人的梦,它并不象征着一种理想境界。至少做梦者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于是有了别一种看法:此诗的梦境不是诗人所追寻的理想境界的象征,而是诗人曾有过的生活经历的投影、折光。诗中所呈现的梦境中,确实出现了“熊咆龙吟”、“丘峦崩摧”这样一些非人间的形象,这些形象,如果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确实会觉得恐怖、危险,但它们是作为道具、布景,出现在一个云霞明灭、仙人出没的仙境、梦境中,那给人的感觉恐怕就是正常的自然的了。这是只要我们省察一下读这个梦境描写时的直接感受,就可得出判断的。

本人认为,李白对这个梦境的描写,既不着重于它的瑰丽迷人,也不着重于它的危险恐怖,而着重于突出它的变幻莫测的特点。从时空两方面来看:首先,这个梦境中的时间变幻迅疾。诗中说,他听了越人介绍天姥山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中向天姥山方向起飞,是在夜里,到了目的地,向天姥山攀登,登到半壁,天就亮了;在山路上转悠了一阵,“迷花倚石忽已螟”,很快天又黑了;待到看到洞天时,仿佛又转入了白天……在梦中,时间真如白驹过隙,迅忽不居。其次,梦境中的空间也变幻迅疾。梦开始时是在东鲁,一下子到了剡溪,一下子到了天姥山半腰,正在山石间转游呢,一下子又进了洞天……空间转换就像电影快镜头,一个个在眼前闪过,真是令人应接不暇。面对这么迅疾变幻的时间、空间,梦者情绪也就无法保持平静稳定了。我们不妨看一下梦者情绪变化的脉络: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空中闻天鸡”,这阶段是由入梦而登上了天姥山,长久的向往终于实现,梦者的情绪欢乐、轻松;但好景不长,很快就陷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境况,有路无处走,有景无法赏,顿时快乐、轻松减却了几分;接下去,“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迎面而来的是昏夜,一切显得陌生,自己也显得被动,此时的心情,已完全为迷惘、困惑所充塞了;谁知紧跟着来了个“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忽地展开了一层新异的天地,自己向往的仙境突然出现眼前,于是情绪陡地又向昂扬转变,而后仙人纷纷出现——也许出于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也许想及自己终归是个凡人,无法参与仙班而怅然若失,此时情绪又一下子变得“魂悸魄动”,甚至连梦也做不下去了,醒来后,诗人“恍惊起而长嗟”,这是一种怅然若失的叹息,不是叹息梦境多么恐怖,而是叹息梦中情事的瞬息万变,好景不长。

梦境是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投影、折光。李白对梦境有一种变幻莫测感,对照现实,现实中他对自己进出长安的历程,正好也是充满变幻莫测感的。从其它诗文中可以证实这点:李白年轻时起,就热心于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他广泛结交朋友,希望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荐,达到仕进济世的目的,《与韩荆州书》就是这方面努力的例子。于是,进展并不顺利。直到42岁,才经吴筠推荐,被玄宗召进长安。这时他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欢乐之情溢于言表。进入长安后,玄宗一度对他恩宠有加,“帝赐食,亲为调羹”,他也愿意为玄宗效劳(赋《清平调》诗)。对玄宗的厚待,他志得意满,“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他还命高力士脱靴,还调侃皇帝身边的庞臣。苏轼说过:李白“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自己也说说:“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青琐赤墀贤”。意思是他对那些达官贵人们想取笑就取笑,想讽刺就讽刺。这些诗人式的狂放,自然招来权贵们的妒忌,而且影响到了玄宗对他的信任。最后对他来了个冷处理——赐金放还。他追求功名富贵的理想一下子成了泡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曲折宣泄,正是长安遭遇所形成的世事“变幻莫测”这种情结。

由上述可知,《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那个梦境,寄托了梦者一种变幻莫测感。这个梦,并不是李白理想境界的象征,而是李白进出长安这段生活经历的影射。据此,诗中一些费解的句子也就可以得到圆通的解释,如梦醒后,李白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行乐,指追求仕进济世,东流水,意指迅疾消逝,全句是说“追求仕进济世、功名富贵,也和刚才的梦一样,是变幻莫测的啊”。这样,和上下诗意,就得以贯通了。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诗馨篇·上[I]﹒中华文化集粹丛书

(2).徐文海 李晓峰﹒李白诗酒人生[I]﹒中国智贤人生丛书,1996﹒11

作者简介:钱金萍,江苏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常州成人中专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多次参加华东六省十七城市中专语文骨干教师论文研讨并获奖。2008-2009江苏省省级课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编号200859。

猜你喜欢
梦境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疫情中的“梦境”
梦境
心语
绝美海滩
盗梦空间
源于童年梦境的诡异世界
梦境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白昼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