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9-10 04:43徐朝荣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美的

徐朝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造就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的审美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诗文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听一听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或是听他人的朗读,或是加入古乐的配乐朗读,通过听,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播放一段优美抒情的曲调,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春意盎然的景色之中,欢快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就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境。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又如听了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配乐诗朗诵后,学生感情的琴弦会被拨动,或是春眠将晓,听到了那风声、雨声、鸟叫声;;或是体味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在人生道路上历尽坎坷而重返坦途的畅快心情。就如亲历华夏秀美风光,融进了那神州秀丽河山之中。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受到教育,在欣赏中感受了美。

2、看一看 美是形象之中的,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多种的教学手段,如教学挂图、插图、实物、模型等,这些丰富经验表象、是引导入境的必要手段。有了这些足够的经验表象积累,经文字唤醒便如见其物,如睹其人,如临其境,通过细细咀嚼,感受美,欣赏美,进而理解美。如《山行》的插图,那蜿蜒的山路、过着悠闲生活的人家、飘渺的白云、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晖映着漫山遍野的红色枫叶,连画中的落日也被红叶染成红色。“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此图中被充分地渲染,而诗人所要表达的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在悄悄地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仔细观看插图,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古诗意境之中。又如教《示儿》,教者结合时代背景和陆游生平介绍挂出一幅自绘的图画。图上,白发苍苍的老诗人形貌憔悴,斜卧病榻,正借着明灭不定的残烛,悲愤满腔,执笔写下《示儿》遗嘱。观看此图,如睹实景,似闻黑夜沉沉的窗外那呼啸而过的愁惨寒风,似见抱病挣扎而起的诗人执笔颤抖的动作。透过诗人的面部表情,更能感受到诗人弥留之际忧心如焚、肝胆欲碎的悲愤心情。这幅图再现了诗人写作本诗时的情景,一下缩短了历史距离,把学生带入“气氛”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3、想一想 魏书生曾指出:“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审美启导、示范和熏陶,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美的形象和接近教材旨意的能力。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古诗的境界,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更完整地鉴赏古诗。读白居易的《暮江吟》能想象出“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绮丽景象,以而体会作者那种愉悦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玩味,对古诗的理解自然更深 。读《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一个个画面:苍翠的松林,皎洁的明月,斑驳的月影,碧绿的荷叶,洗衣归来的欢笑着的少女,下河捕鱼的小船上的渔民——好一派清幽动人的旖旎风光,好一种敦厚淳朴的山乡民风。这样就能更深切地理解诗人“王孙自可留”的感慨,体会他隐居生活的满足;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船帆、晴空、楼台、江水——名满天下的孟浩然乘船漂流而去,豪放多情的李太白独自伫立江边,凝望着渐去渐远的小船消逝在天地尽头,感受着千里长江的烟波浩渺,怀恋着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无限的留恋、无尽的惆怅,不知不觉间就充溢心间。

二、加强训练,欣赏美

1多诵读,欣赏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入选初中的古诗文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语言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古诗中的律诗和绝句,除了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划分外,还有声律方面的严格要求,不但要求押韵,而且讲究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如唐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中平仄两类声调的交错使用,使全诗音节和谐而有变化,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全诗押i韵,韵脚为西、低、泥、蹄、堤,加上诗歌本身的起转承合的特点,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通过课堂上多种方式的诵读,学生既感受了律诗的语言美,又能当堂学会背诵。

2、多品味,欣赏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 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 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 ,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

3、多探求,欣赏哲理美

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 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但许多作品的美学意味也并非一目了然的,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挖掘、探索,以情披文,才能做到“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一文,乍一看,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似乎是失意之人面对。时光的流逝作无奈的喟叹,深入下去,方知诗的主调是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它虽慨叹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现实,但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它更强化了作者招贤纳土的急切心情和统一中国的宏伟理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作品深邃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深深地打动自己的灵魂,从而达到了共鸣。

三、鼓励创造,表达美

欣赏是为了创造,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建各种机会,来拓宽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更美的意境。

1、画中创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学习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插图,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把诗中的美表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2、演中创新 演,指演示、表演。有些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表演成一段小品,能使他们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让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了各种动作。有的拍打着脑袋,有的焦急万分,有的抿嘴一笑,有的举目远眺……这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使学生塑造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与表现。

3、写中创新 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古诗扩写成文,启发学生从美的欣赏者变成美的创造者,动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赞美外在的美景,抒发内在的美情。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教师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亲人远行,朋友离别等类似的情况发生,你的感受如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扩写此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华古诗词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美的发源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美的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打破平衡
春色满园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一朵花的意境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