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2009-09-24 06:43
今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荒漠化青少年家庭

缺乏基本同情、怜悯与关爱的行为,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现,而且已出现低龄化趋势。现在,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的学习,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唯一内容。正直、善良、勤劳、孝心与爱心,这些品质的培养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本是预防“情感荒漠化”的重要单位,但现在却无形中成了“情感荒漠化”的“助推器”。

家住北京市崇文门东大街的高女士最近“有点烦”。宝贝女儿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但困扰她的不是女儿的学习成绩,而是女儿渐趋跋扈的脾气。“升初三之后,孩子似乎越来越不懂礼貌了,俨然一个‘小冰人儿。”但高女士同时向记者坦言,只要孩子能顺利考上重点高中,“就算表现稍微过分点儿,也就由着她了。”

近年来,每当“考试季”来临,老师、家长总免不了提心吊胆。媒体上不断披露学生因不堪升学压力而引发的伤害事件,在同学食物中投毒、学生杀害教师等恶性事例也时有发生。人们不禁心生疑惑:如今的孩子为何情感冷淡,甚至可以漠视生命?

“极端案例虽然骇人听闻,但我们更须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倾向的日常化与普遍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表示,“情感荒漠化”正向青少年日常生活蔓延,必须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这恰恰比个别极端事件更可怕。”

压力催生“童年恐慌”

孩子看到父母工作劳累、生病无动于衷;碰上身边同学承受痛苦麻木不仁;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与父母很少主动沟通,出现长期“无语”现象……“这些缺乏基本同情、怜悯与关爱的行为,都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现,而且已出现低龄化趋势。”孙云晓认为,“应试教育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名牌或重点大学的竞争压力正在逐层下传。“受此影响,不少孩子和家长出现了‘童年恐慌症状。孩子们为了升学,不得不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中,失去了很多走进大自然、体验丰富社会生活的机会。”

更让孙云晓“看不懂”的是,奥数等一些本属于一部分孩子课外兴趣的学科学习,也摇身一变成了“应试需要”,孩子们不论是否有兴趣,在老师、家长的“挟持”下,“一窝蜂”上课、学习、参加考试。“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么可能让这些孩子对周遭世界产生美好的情感?”

文艺体育促进情感培育

“情感的培育,与文学艺术有着紧密联系,阅读是重要的载体。但目前的教育,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时下,中小学生阅读率最高的是教学参考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与审美体验相关的课程,均不占“主流地位”。很多学校一到毕业班阶段,就减少所谓“副课”课时量,或者把原本的体育课换作考试学科之用,等等。

在孙云晓看来,文学艺术与体育运动是人格、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在西方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很重视儿童阅读,且有“睡前阅读”的习惯——父母在孩子入睡前,为孩子朗读文学或童话故事。

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但现在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明显不足。孙云晓对记者说,孩子在运动中,能直接体会到尊重对手、与人交流、责任感、合作精神、意志力等关键词的具体意义。“一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孩子,出现‘。情感荒漠化的概率相对会低一些”。

教育应营造一片绿洲

“儿童教育是生活化教育,而不能成为知识化教育。”然而现在,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的学习,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唯一内容。“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相信不少中国孩子,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但这句话却传递了大量负面信息。孙云晓分析,正直、善良、勤劳、孝心与爱心,这些品质的培养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本是预防“情感荒漠化”的重要单位,但现在却无形中成了“情感荒漠化”的“助推器”。

当知识教育不仅成为学校教育倾向,更成为家庭教育倾向时,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孙云晓表示:“教育的本质特点是要营造一片绿洲。如果忽略了每个孩子的千差万别,把他们畸形地当作学习知识的机器,就如同丧失了水分与土壤,只能看到不尽的荒漠。”

猜你喜欢
荒漠化青少年家庭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家庭“煮”夫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