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的“无声之美”

2009-09-27 07:07黎万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评价者创造性想象

黎万生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与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相反,我们现在的大多数课堂却往往都是“有声之美”,教师往往一整节课都提许多问题,学生在文本内外谈天说地,热热闹闹,听课的评课的自然认为这是好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呼唤学生静静地思考,默默地感悟,深刻地反思,无声地审美。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呼唤默默地整体感知文本。一篇文章不好好地看,怎么能了解文章在写什么呢?这不只是靠大声朗读所能代替的。比如,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说理型的文章,语言朴素自然,适合于学生默读仔细体会文中的事理。胡适的《我的母亲》、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等情感细腻,语言朴素,这些文章需静下心来看,才能了解作者在写什么,表达什么,从而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文章要大声朗读,但不是每一篇都要大声读,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仅仅停留在对文段、句子、词语的理解上,而对文章的内容方面无法去整体把握。

第二,文章中的问题研究需要学生在安静的课堂上反复推敲做出独特的思考判断。这是在课堂师生,生生交流之前必须首先要完成的独立活动。比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学生要静下心来思考《屈原》的写作背景,写作用意,剧情结构等,还要推敲判断《雷电颂》闪耀的浪漫主义和象征方法的运用。特别是鲁迅的《雪》,学生更要个体地比较江南雪的平和恬静以及北方雪的悲壮威严,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鲁迅究竟欣赏哪个地方的雪。这些活动同样需要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默读课文,分析比较。现在单一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是错误的,评价者往往只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不活跃就认为教学死气沉沉,是失败的课,热闹就是好课,评价者没有从根本上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情感的独特体验。

第三,高峰体验走出文本,创造性的想象联想也要求学生“无声”的活动。一方面,“无声”的联想想象本身就是创造活动,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研习。另一方面,学生是带着个人专属的问题在创造,这种创造需要一个循序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清静的审美幽境。比如教星新一的《喂——出来》,教师要让学生想象这篇科幻小说的环境科学,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自己设想我们身边的生活建设环境和如何保护家园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创造性的独立思考。

严格地讲,课堂教学需要“有声之美”,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大声吟颂,读出美味来。但是学生默读,静思,仔细品味,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课堂教学之美。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呼唤这种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楚都中学]

猜你喜欢
评价者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的想象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