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代教育中的个性培养问题

2009-09-28 07:29安鸿君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国界教授教育

安鸿君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当今世界中这句话越来越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着,形成比美元还容易让人认可的“硬通货”在流行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国界越来越强,技术保密程度越来越高,封闭性也越来越大。但无论如何,诺贝尔奖还是较为公正地反映了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我们引以为豪的杨振宁、李政道博士作为华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们成功的高峰是在美国。正如我们无论如何忘不了自己的祖先一样,我们也一样无法忘不了他们是美籍华人。

前面花了太多的笔墨介绍的事实只想透过这些现象说明一点,造成上述事实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提倡发展个性的。

这是个毋庸质疑的事实,中国传统的教育从来都是抹杀个性的。科举制造成的一大批感觉迟钝、个性圆滑、毫无特点的官场群僚,也造就了一大批诸如像范进一样迂腐至极的书生,更有像闰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中国农民。清代的最后一个清醒的人士龚自珍看出这抹杀个性的社会造成的悲剧,大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在我们的教育家不也在高呼“救救孩子”吗?因为他们不愿看到接班人都成为一种按同一标准制作的模型——说话世故、缺乏爱心、缺少热情、会弹钢琴、会绘画、能背唐诗……

我们可以断言,一个缺乏个性的民族是最终将被同化的民族,缺少个性的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人。

因此,我们呼吁学校教育中应培养学生个性,正确引导、积极发展个性,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按自己特点在事业和生活中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长篇小说《百极圈上的中国心》中,主人公有一段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将瑞典皇家歌剧院的教授和中国上还音乐学院的教授作了一个对比。他说在国外师生可以以一种同事般的关系来学习,教授允许你研究不属于他布置的题目,学生可以跟教授或导师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驳。老师们总是鼓励你走出他们的思维习惯,做自己的事业。而在国内,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我们联系到自己,每节课老师都不顾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大灌满堂。说者兴高采烈,闻者不知其所。我们的学生走入社会,都是一些看起来无比相似的人:老实、勤奋但缺乏创造力和凝聚力。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误区吗?

猜你喜欢
国界教授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快乐不分国界,童心超越时间
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华人”牌的骄傲
雷公奇遇记之两面国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