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思品” 增强实效

2009-10-27 10:22龚水娟
新课程·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思品内化

龚水娟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在教学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学得“活”起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每个人都有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会被动地去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只是接受者,必将促使学生对教育产生怀疑、漠视甚至抵触的情绪,从而阻碍思想道德的内化。学生接受道德观点,都是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越强,道德内化的程度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如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文,我是这样进行的,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模仿“盲人”“瘸子”“哑人”等残疾人处理生活事务,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在活动中,十几个学生哭了,他们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有一颗同情心和乐于帮助关心有困难的人的爱心。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感受,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小学思品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知晓道理的能力。如在《古人刻苦学习故事》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就觉得:陈正之这样的拼命学习是不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对当今社会来说,他这种死读书是没用的,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现在提倡“减负”我们用不着再象过去那样用功学习等等,针对这些不成熟的观点。如果一味地老师去分析,解释,学生就会显得不厌烦,被动,而且达不到明理的最佳效果,因此,我就设计了“课堂辩论”,让学生辩一辩:“减负”是否意味着不用刻苦学习了,陈正之这种学习精神是不是应该舍弃,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看似简单的道理,学生们当然愿意一吐为快,通过辩论他们摆出了如下鲜明的观点:A:“减负”就是减轻作业负担,减少多余的机械的作业量;B:“减负”并非是不用做作业,而是做高质量的作业;C:时代进步了更需要我们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等等。可见,通过辩论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了明理的主体因素,从而使思品课教学得到优化。

三、模拟实践 知行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留出一定时间,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教学。如教第四册《注意交通安全》一文时,我在教室中间腾出一块地方,模拟“十字路口”的样子摆上“红绿灯,人行道,护栏”等道具,请出“小交警”,配上“小喇叭”“引擎声”及“嘈杂的人声”,请小朋友安全过一回马路,学生如临其境,煞有其事地左右观望,小心翼翼地走过人行道……这样,把抽象的道理变为具体、实际的东西,让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加深了印象,指导了行为,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又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文后,我结合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雏鹰争章达标”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市图书中心当一天的“小小管理员”,让学生置身于公共场所,身临其境当一名公共秩序的维护者,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德胜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思品内化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