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择校”研究综述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公平现象

吴 泽

近年来国内关于择校现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择校的价值判断、择校与教育公平、择校与资源配置、择校的成因、择校的形式、解决择校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择校的价值判断

赞成择校的人认为,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认为择校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有适合学生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适合学生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择校也充分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有人则从现实的意义上考察,认为择校有利于国家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使不同能力的学生接受适宜的教育,有利于增加基础教育的经费资源。

反对择校者认为,择校现象虽然表明人们教育意识的增强,但它强烈地冲击了原有的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造成资源配置的不足与过剩,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造成教育管理的无序,对学生的家庭造成很大的冲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择校与教育公平

在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上,我国学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择校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则认为“择校将引发更大的教育不公”。

支持“择校促进公平说”认为,择校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教育的多元需求,美国的教育券计划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教育发展中来,确保教育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如向小辉(2005年)的《通过教育券制度促进教育公平》、赵映平(2006)的《关于教育券在我国实施的思考》、杨卉(2006)的《教育券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等文章,都充分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择校将引发更大的教育不公”,“择校,是阻碍教育公平前进的羁绊”。如朱茹华就认为,择校有悖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交费择校对有着同样教育需求,但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择校的形式,把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择校也有碍于教育公平的深化,有损于教育公平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因为经济差异,是本应享有同样教育权利的学生,划分出等级层次,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公平。

三、择校与资源配置

关于择校与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有许多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玲,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择校与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关系。其一,从择校的理论上看,其前提是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因为准公共产品是按计划和市场联合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也是由计划和市场并存。其二,从择校的必然性,是因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趋向。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趋向使学校和学生家长成了与国家并存的配置主体。学校和学生家长主体地位的确立,保证了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取向。

另外有学者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对择校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择校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以户口配置教育资源,就近入学使教育资源配置出现异化,而通过市场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是最好的选择。

四、择校现象的成因

现在的择校一般是由父母作出决定,而且主要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平衡,存在不少薄弱学校,而家长则希望子女进入好学校学习,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同时这也是家长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和家长教育消费观、教育投资观成熟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

从现实情况看,有人认为择校产生,有国家政策上的原因,有学校之间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上的差异,有中国人重视教育的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目前高考升学压力和学历化社会对人们文凭、能力的重视而引起对受教育程度、教育质量的关心等等多种因素。

五、有关择校的形式研究

关于择校的形式,大多数专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志华和王坤庆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一文,他们认为,根据政府对短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可能,作为教育分配结果承受者的学生,根据三种形式的选择来满足自己的教育需求:一是根据学生在校学业成绩按照“高分高就”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以分择校”。二是根据货币支付能力,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以钱择校”。三是利用行政命令按照一定的规则强制进行分配,即“以权择校”。

六、有关择校现象解决措施的研究

从择校现象出现以后,就有很多人对如何有序解决择校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从时间上来看,早在1995年时,就有人提出,要解决择校问题,就要通过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要利用行政手段,禁止基础教育的商品化,大力推广小学直升制度等措施,来缓解择校给教育带来的压力。也有人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学校类型和体制,容纳普及和提高两种类型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国家教育经费集中到公立学校,保证其质量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才有可能使义务教育具有发展的机制。

到了21世纪初,人们对择校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应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择校,把择校看成是教育资源的“觉醒”,建立评估制度,积极探寻容易被人接受的择校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资力度。也有人认为,在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要把需要与可能、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实行“以分择校”为主,“以钱择校”为补充的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领域的不规范操作。

七、总评

对择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对择校现象的价值判断、择校的形式、解决措施、原因分析、教育公平、资源配

置等视角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微观的“草根”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对最底层的与择校现象最直接有接触和实施的教师、家长等对择校的认识和看法很少能涉及到。所以,我们除了宏观上对影响初中择校现象的因素进行研究外,我们还要加大对区域特点和社会各种力量、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影响区域择校现象的主要问题,提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具体的解决对策。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公平现象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公平比较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