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2009-10-27 10:22刘爱芳
新课程·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陶冶总理美育

刘爱芳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颁布的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这就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他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体验美——通过阅读训练,感受美,欣赏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师生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欣赏体验,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的“自我欣赏和发现”,并从中确证自己生命力量的存在。读《背影》,感受到深沉的父爱,也许学生会自我反省:我对父亲的理解有多深,我对父爱的回报有多少;也只有在阅读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与感应,才能领略《将进酒》豪放又愁苦的情怀,体会《虞美人》哀婉又惆怅的情绪等等。正是通过阅读的过程使学生在文本面前实现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从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间中实现了情操的陶冶、情感的体验。

二、感知美——通过人物形象的剖析,让学生认识美

语文是基础学科,教材中反映美的存在领域无限宽广,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通过课文中的美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三、创设情景,指导学生理解美境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先用多媒体再现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这样便创设了情景,有意把学生带到那悲壮的场面中去。然后我再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再次把学生带到那种悲壮的场景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敬仰、爱戴、怀念的思想感情。然后向学生提问:假如你站在为总理送行的队伍里,你的心情怎样?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周总理的不舍和哀思?这样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表达诗人敬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视听等颇具美感和美趣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整体极好的受到陶冶和感染。

四、再创美感——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丰富的创造美的教育。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如:学过《背影》《金黄的大斗笠》《短文两篇》课文之后,让学生仿写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从而让学生发现了生活的美,从而去赞美。学生在多次模仿中会渐渐掌握创造美的规律和形式,包括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种表达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丰富生活,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其实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内涵,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给学生创造机会,就能真正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作者单位:鹿泉市获鹿镇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陶冶总理美育
新总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美育教师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