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妇女诗的真正内涵

2009-10-28 07:01李利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
关键词:李白内涵

摘 要:本文对李白创作中的妇女诗进行了梳理和纵览,揭示出在他出川漫游、受诏入京、因谗放还等人生阶段,吟咏妇女的诗歌所表现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李白 妇女诗 内涵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钟山语录》记载,王安石曾批评李白:“白识见污下,十首九首说妇人与酒”(《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李白言妇女的诗不少,然以此断定李白识见污下,显示王安石并不懂得太白的咏妇诗。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到王安石的一则笑话。王安石尝见郑毅夫梦仙诗云:“授我碧简书,奇篆蟠丹砂;读之不可识,翻身凌子霞。”大笑曰:“此人不识字,不堪自承。”毅夫曰:“不然!吾乃用太白诗语也。”可见王安石于李白的诗不太熟识。其实,李白的咏妇诗基本上是他自身精神命运的折射成像。

开元十二年(724),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天才英丽,仙风道骨,神游江国,一路发扬着壮浪情怀。渡荆门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他眼中的女子形象呢?且看:“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浣纱石上女》);“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越女词五首其三、其二》);“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采莲曲》)这些江南女子何等俏美多情,洋溢着青春活力,饶有情致。这不正是李白浪漫、自信、赞美生活、向往爱情、歌颂理想的烂漫情怀的折射。当然,其间也难免带着李白的年少轻狂,如“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对酒》)

李白出川之所以焕发着如此豪情,因为他存四方之志于胸,许书剑之效于国。在这样的心境下吟咏的女子,无一不美。“扬眉转袖若飞雪,倾城独立世所稀”(《白纻辞三首其三》),“西施越西女”,“秀色掩今古”(《西施》)。这些佳人,无一不求情感的遇合“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白纻辞三首其二》)这些女子的心声也正是李白怀绝世之才,求报国之效的愿望的喻相。

然而,随着宦游心愿的长期落空,李白的咏妇诗中,美人迟暮之叹多了起来。“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古风二十六》);“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古风五十二》)草木零落,美人迟暮。这些美人,在寒秋中急切地期盼着君子的眷顾。“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古风二十七》);“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拟古二》)这正是李白怀才抱洁,常恐老之将至而未见世用、如焚忧心的写照。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受召入京。在此之前,他向来志存高远,曾言不求小官。“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秦女卷衣》)诗以秦女自喻,向君王输忠款之情,其心何高,其志何贞。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子夜吴歌四首其二》)就像西施被越王征求一样,李白也因大唐帝王之召而朝宗,“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心高气盛的李白吟咏女子,自有一股高傲气在。“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子夜四时歌其一》),“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托心自有处,但怪旁人愚。”(《陌上桑》)诗人自比罗敷,心性高洁,于使君尚且不屑一顾,更何论秋胡之伦,讥笑平庸之辈的眼拙。这正是自诩“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李白,面对“当时结交何纷纷”(《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的攀附群丑的高傲嘲弄。

唐朝自天宝初年,朝政日非。李白既居庙堂,受恶人挤兑。“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古风四十九》)吟咏女子,便特地拈出两位历史红颜。一位是班婕妤,“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怨歌行》),“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长信宫》)班婕妤,品貌俱佳,但由于赵氏姐妹骄妒,落得幽居长信宫的惨局。第二位是陈皇后。“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妾薄命》),“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白头吟》),“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怨情》),“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二首》)陈阿娇的命运,由宠极金屋到爱歇长门,“东流不作西归水”,无可挽回。这两位历史红颜宠爱见夺、君恩中绝,李白引为知己,用来自伤罹谗被疏的处境。

这般的处境,势必造成心灵的孤独。“闺里佳人年十余,颦蛾对影恨离居”(《捣衣篇》),“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乌夜啼》),“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春怨》),“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其二》),“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春思》),“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在这类诗句里,笔者看到的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身影。

孤独的痛苦催化理性的反思,李白对朝政的公直发出质问。“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明妃天姿国色,流落胡沙;无盐奇丑,反居深宫。“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见珍。虽然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桃花俗艳,占尽风情,芙蓉清雅,零落秋霜。山中孺子妾,容颜绝世,却寂然一生。请问天命,请问大唐,公正何在!

李白既然对朝政的品质发生了疑问,以往的那些痛苦的情绪就会演变成一种心境。“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没来由地,一种失望、惆怅、沉重的心情溶解在李白的体液之中,布满全身;又像是一层薄雾,笼罩着李白的周身,挥之不散。诗人的痛苦、忧患就这样诞生了。

李白因谗见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他笔下的女子,也变成了他的乐生对象。“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一、二、四》);“金陵城东谁家子……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示金陵子》)“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口号吴王美人半醉》)“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平原君安在?蝌蚪生古池。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邯郸南亭观妓》)这些女子,皆为艺妓,或呈娇斗艳,或倚床卖俏,或歌舞动人,或琴酒助兴,完全成了李白放荡生活的佐料。李白以玩世的面貌回应命运对他的嘲弄,挥斥忧愤。

安史乱发以后,天风振荡,海波横涌。李白的心胸,几乎被那些乱世英雄和纵横策士所挤占;同时也由于李白的机体生命步入晚景,吟咏女子的诗歌基本从李白的笔下淡退。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李白妇女诗所表现的实际上是李白随着人生经历的改变所发生的精神生命的嬗变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述为出川漫游时的浪漫、自信、完美的理想主义精神,久游不遇时的焦虑,受召入京时的自豪和高傲,居朝期间忧谗畏讥带来的孤独和痛苦,对朝政怀疑和失望时的巨大忧患和深沉痛苦,被玄宗放还后的无奈和放荡。与朝政、时代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的逐渐退化相对应,李白的妇女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呈现出一个退化的过程。

(李利民 湖北省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430074)

猜你喜欢
李白内涵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倒下的那一刻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