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承 润物有声

2009-10-28 07:01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经典诵读人文教育

盛 杨

摘 要:大学生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典阅读的推广是开展高校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前提,经典诵读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好方法。

关键词:经典诵读 经典阅读 人文教育

近两年,在社会、学校、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下,经典诵读活动的规模已日渐壮大,影响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经典诵读活动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大学校园中,经典诵读的开展和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推广相辅助相成,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好方法。

一、大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必需以经典阅读的推广为前提

“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经典是值得不断重读且给人深刻而广泛启迪的著作,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名篇开展的,学生只有对作品有了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以诵读的方式将作品的内涵更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就必需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

然而,大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汕头教育学院郑惠生老师对大学生经典阅读问题做了系列调查,其中关于“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离要求有多远”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338名大学生阅读70部经典的平均阅读率为32.96%,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文本科生平均阅读率为16.16%;汕头大学中文本科生平均阅读率为30.62%;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中文专科生平均阅读率为20.94%;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师类数理专科生平均阅读率仅为3.48%。这说明经典阅读已经离大学生越来越远了。诚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人们的商品化逻辑意识日益扩张,消费文化市场逐步形成,大量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畅销书、肥皂剧、录像带等娱乐文化充斥文化市场,因此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娱乐性、游戏性的走势。在不少学生的观念中,那些称之为经典的作品,过于深刻严肃,读起来费脑筋,不如武侠小说或快餐式读物有刺激性和吸引力,而且也不如时尚读物那样新潮、前卫,经典著作成为了“过时”的代名词。

大学生经典阅读能力的退化必然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文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就业竞争等压力作用下,大学生阅读信奉实用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时政分析、英语、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电脑应用等方面的图书把学生的时间占用大半,根本无暇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图像化使学生们迷恋上了读图方式,他们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浸淫在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中,逐渐远离了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失去了在经典阅读中修身养性的学生们开始表现出逻辑思维能力弱化、语言表达能力平庸、心理协调能力下降、心态浮躁而日趋功利化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疏离经典阅读在给自身素质和精神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对高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及文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大学生对经典的疏离,造成了在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初期,直接参与者较少,节目质量参差不齐且普遍不高的情况。学生对经典阅读的轻视,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在经典诵读书目中,唐诗宋词和新诗散文是学生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而诸子散文、“四书五经”、古代文赋等就让他们望而却步了。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文章内容各异,有描绘景物的,有述说的情感的、有阐明义理的,文字抒情、表意、寄理都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展现出来,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那么审美情趣与语言美化就不可能达到诵读的要求。不读李白,就不能把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不读苏轼就不能展现“多情应笑我”的豁达,不读陶渊明,就不能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积淀,它能够激发学生悦神怡志的美感享受,带领他们去追求更完美、更高贵人生,因此经典诵读和经典阅读必需同步推进,才能取得实效。

二、大学生经典诵读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在经典诵读活动没有开展之前,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印象通常是刻板、艰深、传统、严肃,用学生的话来说“不是看不懂,就是看了要睡觉”。没有阅读兴趣使得经典受到冷遇。经典诵读的出现,将会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经典诵读让经典说话,迎合了学生的可视化或可听化阅读倾向,让陌生的文字变得活跃起来,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经典诵读活动在形式上通过歌舞、背景、道具、服装、演员角色化等非语言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原著,尤其是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变艰涩隐晦为形象生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觉文化的力量,提高审美情趣。文天祥的《正气歌》用典丰富、注释难点多,诵读时在背景图片上配以人物介绍、写作背景和作品内容梗概,台上台下情景交融,学生不仅领略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而且了解到身为南宋状元的文天祥在文坛上的突出成就,学生在阅读文天祥的诗歌时,就不仅仅局限于爱国主题,也开始体会文诗的文学价值。在诵读舞台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颇受学生青睐,台上声情并茂,光影交叠,台下与苏轼相关的书籍越来越受到学生的热捧。

正如时下流行的经典新读受到追捧一样,经典诵读从审美角度挖掘经典名著的内涵,当学生们从趣味性的表层接受了其文化内涵之后,经典就能重新回归学生的视野。每一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前后,都有许多学生走时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因此,开展大学生经典诵读活动可以通过优秀诵读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把大学生们对经典作品的一知半解引向深入,引发他们思考作品的内涵,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因而经典诵读对于阅读经典而言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并举,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内的被动阅读和课堂外的主动阅读。有资料显示,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课程设置中,极少有导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为内容的课程,更不用说在理工科院校。即使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对于“经典”的选择和解读,教和学双方也会出现不一致。就如鲍鹏山的《新说〈水浒〉》,学者们认为“注水”太多,“稀释”了经典,但是读者却很乐于接受,在经典的课堂上也存在着这种矛盾与尴尬。课堂阅读的途径有阻碍,课外阅读的情况有如何呢?虽然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动性比课堂阅读高出许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别,导致他们在选择经典时产生困惑,阅读经典时产生疑惑,阅读结果又岂能尽如人意。笔者曾在教学过程中询问学生“什么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名家名著就是经典,有两三成学生认为网上点击率高的作品就是经典。读过《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学生很多,但把全文通读下来的就很少。同时,为了方便阅读,学生经常选择作为消费对象的文化经典作品,比如:《白话诸子集成》、《一分钟名著导读》等,读这些书,不仅不是读经典,还可能曲解经典。因此,课内和课外的经典如果不为学生接受或在理解上误入歧途,对经典阅读的推广就会起到反作用。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诵读与阅读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根据从艰深到浅显、从文言到白话、从原本到节本、从专集到选本的原则,在“四书五经”、传统史籍、诸子散文、经典诗词、古典小说和现代美文中选取难度适中,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为学生规范阅读选择,变盲目为科学。同时,配以诵读指南,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或编者生平,相关文学常识,阅读难点解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再由经典诵读推荐篇目到阅读书目,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不仅有益于他们保持心态的沉静、耐得住学习的“寂寞”,而且还能自觉地形成某种与世俗烦嚣进行抗衡的定力,养成“宁静以致远”的胸怀。

其次,通过诵读社团和诵读讲座开展诵读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赏析和诵读水平。诵读教育将经典阅读由泛读引向精读,将诵读活动由阶段性变为长期性。在诵读指导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比如端午节前给学生讲《屈原和端午文化》,组织学生阅读《楚辞》名篇,排演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节选),学生的阅读和诵读的积极性高涨,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受到熏陶。同时,诵读教育使学生的诵读和阅读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我们所倡导诵读的经典诗文多为骈体的诗句和短语,知晓其内容固然十分重要,理清音韵和节奏同样很重要。然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音韵十分陌生,优美的诗句经常被他们读得寡淡无味。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了解了诗词的格律,了解了五言和七言诗句的 “三字尾”的停顿处理如何做到“音断气连”,了解如何综合运用语调的变化和节奏的疏密表现古诗结构的“起、承、转、合”等等。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明显提高,而且诵读起来富于节奏、别有情趣。

再次,在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携手并进的过程中,诸如《论语》、《庄子》、《孟子》等载道之书,反复诵读,将有意记忆逐渐转化为无意识记,正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得到知识的锤炼,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庸之道,《孟子》的“天人合一”、“舍生取义”,《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范仲淹、文天祥的爱国情结,这些包含着的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在学生心中根深叶茂,学生在用心灵去解读和感悟经典,增长智慧的同时,还能从中收获健康的人格,陶冶美好的情感。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其次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走近经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和经典阅读共同推进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朱先生的理想定能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大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2]胡苏珍.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大学生经典阅读和“精神成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3]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4]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盛杨 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13164)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经典诵读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想象力都去哪了
唤醒、发掘、传达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