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条件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战略的调整

2009-10-29 05:00肖光恩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肖光恩 周 淙

[摘要]互利共赢的本质就是让国内外的经济主体能共享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利益,然而生产国际分割方式的出现,使国内外经济主体对经济开放利益分享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并导致跨国公司对外生产直接投资和生产外包决策及其地理区位选择的改变。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和国内生产环境的变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战略调整的重点应该由过去的“优惠政策”转移到“参与生产国际分割”的过程上来,要重视当地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关键词]生产国际分割;公司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9)05-0639—06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是中国政府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条件和中国内部生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互利共赢的本质就是让国内外的经济主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享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利益,但国内外经济主体分享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利益的方式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国际分割的出现与流行,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影响因素,它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战略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体现在世界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也体现在金融资产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和自由地流动,更体现在生产过程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重构(第13页),更为重要的是垂直一化生产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开始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生产环节的细分、重组或再构,进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国际生产方式,即生产国际分割。生产国际分割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外包的决策及其地理区位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战略对这一新的国际生产方式做出反应,适时修正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和区位导向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提高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与效益。

一、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及其形成原因

分割原指一国中企业一体化生产过程被分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或“生产单位”。随着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国企业生产过程的分割行为已经超越了本国的地理界限,生产过程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第31页)。因此,作者认为:生产国际分割是指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条件下,按照生产要素成本最小化或垂直一化生产环节地区专业化的原则,将产品生产过程在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细分、重组和再配的一种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生产领域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生产国际分割最初起源于工业产品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当时为了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而对本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美国从地理区位、历史联系以及要素成本等各方面考虑,从而将加拿大和拉丁美洲作为本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供应地,开始将部分工业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这些地区生产,如当时的哥伦比亚就成为美国纺织和服装生产加工的重要来源地(第171页)。20世纪70年代,零部件地区专业化生产在欧洲也开始流行起来,当时西德的汽车工业在波兰建立汽车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开始将汽车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转移到东欧国家;日本同时也将制造业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东南亚地区的零部件生产加工能力开始成长。20世纪80年代由于拉丁美洲地区宏观经济不稳定、政治冲突、劳工组织的反对以及货币金融债务危机等原因,美国一些制造业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同时,日本也将更多生产制造业零部件加工生产大规模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由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开始向零部件再加工和组装方向转变,最终使得东南亚成为全球生产加工和组装效率最高的地区,是全球生产加工和组装的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跨国生产协调服务成本大规模下降,跨国公司的多国生产环节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细分和重组,内部生产流程再造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应对经济全球化最为重要的举措。跨国生产过程的细分和重组首先发生在投资于东南亚地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内部,因而东南亚地区也由零部件加工或组装开始向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重构和产品生产环节的地区专业化方向转变,生产国际分割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出现(第108页)。随着东南亚地区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国际分割从地区现象向全球现象发展,生产国际分割也从地区走向世界。目前,生产国际分割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生产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生产国际分割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第一,国际生产地区专业化细分促进了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根据李嘉图劳动国际分工理论,生产国际分工不仅能节约生产时间,增加劳动熟练程度,而且有利于生产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能给企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巨大收益。虽然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重点为一国参与国际商品生产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但在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技术比较优势已经从单一商品的生产转移到一种产品零部件的生产上来,生产地区专业化由单一产品的生产进而发展到产品生产环节中零部件的生产,即地区生产专业化由以前的商品生产转移到现在的商品零部件的生产上来。实际上,生产国际分割就是生产地区专业在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细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世界各地区或不同国家在生产环节中的技术比较优势,生产国际分割体现了生产流程在世界不同“生产单位”和分支机构之间的重构和再造。

第二,生产要素成本竞争和生产要素当地化导致了生产国际分割的重组和再配。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各国之间信息不对称日益减少,经济发展的信息成本不断降低,经济发展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导致生产企业对生产要素成本在最终产品成本中的重视不断增强。因此,生产要素成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就成为各国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商品国际竞争也由商品价格竞争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的竞争。然而,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往往都不如商品的流动性强,因此,相对于商品较高的流动性而言,各国生产要素都是特定的生产要素,所以生产要素也就具有当地化的特征。在生产要素成本竞争成为主导而生产要素又具有当地化特征的约束下,按生产要素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重组和再配,就成为企业跨国生产的理性选择,这也使得生产要素的地理区位在生产国际分割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生产国际分割体现了企业跨国生产流程在国际不同“生产单位”或分支机构之间进行生产要素成本最小化的组合,也是国际竞争从商品价格竞争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竞争的结果。

第三,生产技术标准国际化强化了生产国际分割的速度和深度。近20年来,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传播。生产技术进步不仅体现在新产品创新和开发上,更体现在它对已有产品功能改进或质量的

提高上,从而使原有产品集成功能更加丰富和强大;而且产品集成创新也导致了产品能按多样化的功能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生产环节的组合或再配。但产品按功能进行分割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生产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传播;在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生产技术标准国际化取得了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标准国际化不仅能使产品或产品零部件可在全球范围内按同一标准进行生产,而且能使产品零部件在不同产品之间相互兼容,更为重要的是生产者能在产品功能一定的条件下去实现产品生产要素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在技术标准和产品功能约束下,生产技术标准国际化不仅能在全球各地生产要素有差异的条件下使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产品或产品零部件的质量得到统一,产品功能得到丰富,而且也大大强化了生产国际分割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跨国服务连接成本下降导致生产国际分割规模收益的增加。相对于在一个地区或企业内部进行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而言,生产国际分割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产国际分割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生产单位”和分支机构之间的跨国服务连接成本的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生产国际分割的形成(第73页)。然而,在经济自由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电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跨国服务连接成本却在大幅度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在生产国际分割过程中不同“生产单位”和分支机构之间的服务连接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它类似于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跨国服务连接一旦形成,它就是企业内部不变的固定投资,生产国际分割所导致的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或再配就会从跨国服务连接成本下降中增加规模收益。充分发挥跨国服务连接这种“公共产品”规模收益递增的特性,也会加速和刺激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

第五,各国政府采取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保障了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GATT/WTO的推动下世界贸易体系更加自由和开放,特别是世界各国贸易关税不断降低,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以及金融资产跨国转移更加自由,采取“有管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政策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尚,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而全球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加强了世界各国在实物产品的研发、生产、贸易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参与和竞争,进而使各国在产品国际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竞争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生产体系竞争的重点。因此,在经济自由化条件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产品国际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的竞争,导致了生产国际分割的快速发展,并使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生产联系更是相互交织,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可分割的跨国生产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是各国经济自由化政策保障了生产国际分割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二、生产国际分割对跨国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在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生产国际分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生产新方式,而跨国生产地理区位的选择又成为生产国际分割的重中之重。因此,生产国际分割的发展对跨国生产区位选择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当地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影响生产国际分割的区位选择。一国当地生产技术的差异往往取决于当地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而技术研究与开发则更多地是来源于本国公共基础科学研究和私人商业科学研究。公共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代表就是高校或一些专门性的政府研究机构,这一类研究机构由于历史积累、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因素而位于特定的地区,其分布地理区位具有长期稳定性,即这类科研机构具有当地化的特征而不易发生地理迁移。而私人商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地理区位选择更多地是考虑企业的商业目的和区位要素成本,即这类研究机构区位选择更多的是要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商业科学研究项目的经费通常是巨大的,私人商业科学研究投资者更多的是采取联合投资或者是合作研究,私人商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就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与投资东道国内的科研机构联合起来进行商业产品研发,出现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和当地化的趋势。从这个角度上讲,私人商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区位具有流动性、全球性和当地性的复合特征。因此,从技术研究机构的地理区位考虑,生产国际分割区位通常选择在高校和专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周围。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英国的苏格兰,法国的昂蒂布,日本的东京,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和台湾的新竹,这些地区都云集着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及其研究机构,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生产国际分割选择的重要地区。

第二,当地企业生产技术吸收能力制约生产国际分割的区位选择。一国当地生产技术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当地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能力。在生产技术国际转移和扩散过程中,无论是新技术的发明、新产品的创新,还是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的标准化以及技术的国际扩散,都离不开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当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主要是指当地企业获取、吸收、转化、开发应用(即产品市场化)外来技术的能力以及对产品集成创新的能力。一般说来,当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越强,国际转移或扩散的技术生产商业化速度就越快,当地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就越高,这些企业就越有能力参与生产国际分割,并能与跨国公司建立新的生产合作关系或生产网络,或是加入跨国公司全球性战略联盟(第305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就是通过战略联盟协议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这种“战略联盟主义”实际上就是让生产国际分割在制度上有所保障,从而在全球范围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生产分割体系和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因此,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分割区位选择时,除了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地理布局的因素之外,更看重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第三,当地生产要素资产的专属性影响生产国际分割的区位选择。尽管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也是形成生产国际分割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当地生产要素资产的专属性才是形成当地要素市场区位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锁定和吸引跨国公司生产过程国际分割于当地的重要吸引因素。这是因为:在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会出现均等化的趋势,一个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优势就很容易被另一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优势所替代,进而会导致当地生产要素市场区位优势的消失和生产能力的下降。然而,如果当地生产要素资产具有专属性,则这种专属性的当地生产要素资产就不容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资产所替代,这种由当地生产要素资产专属性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具有专属性的当地生产要素资产还具有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它会进一步促进当地吸引更多的国际生产环节或生产能力聚集在本地,进而将分割的国际“生产单位”或分支机构“锁定”(Lock in)在当地。因此,当地生产要素资产的专属性对生产国际分割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

第四,当地已有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也影响生产国际分割的区位选择。生产国际分割的重要前提就是发挥地区生产专业化的能力,而当地生产专业化就要求当地生产和加工具有规模,即当地要有一定的规模生产加工能力或生产加工配套能力。当地化的规模生产能力或加工配套能力不仅要求生产技术标准的国际统一,更重要的是当地要具有相当规模的熟练生产技术工人和专业化国际生产设施。也就是说,当地已有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可以承接生产国际分割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国际生产任务,这就要求当地必须具有配套齐全的生产加工体系和强大的国际生产加工能力(第365页)。因此,只有当地已有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很强时,当地企业才能成功地参与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分割过程,从而使当地企业更快地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生产体系。

第五,当地对外经济服务能力及其成长潜力影响生产国际分割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分割区位选择时,也重视当地对外经济服务能力及其未来成长空间对生产国际分割服务连接成本所带来的影响,因为生产国际分割要充分发挥服务连接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在生产国际分割区位选择时就必须重视当地对外经济服务能力及其成长潜力,特别是重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电信服务市场的完善程度,当地国际通商通航的能力以及与国际经济交往的便捷性,如当地的国际港口、国际机场、国际金融市场、当地陆路交通等提供的对外经济服务能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生产国际分割时跨国服务连接的成本,最大可能地增强跨国服务连接的便利性和即时性(第281页)。所以,当地对外经济服务能力及发展潜力影响当地生产企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割的过程。

三、生产国际分割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除了来自外部生产国际分割带来的冲击之外,目前国内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一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特别是“新税法”的实施,我国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而且随着优惠政策在我国各地的普遍实施(优惠政策地区均衡化),优惠政策的区位优势日益消失;二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地下降。因此,面对外部生产国际分割快速发展和国内生产环境的变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战略必须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做出适时的调整。

除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的双向对外开放,拓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之外,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重点还必须由以往的“政策优惠”调整到“参与生产国际分割”的过程上来,从而重视本国不同地区区位优势的培育和建设,这就要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还应重视培育我国各地当地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能力,进而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互利共赢的条件下与国外经济主体分享我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第一,重视国际技术引进与我国当地科研能力的培养。国际技术引进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它对我国适用型生产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但跨国公司技术的国际输出不仅重视当地的科技研究能力,也重视当地科技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研发的能力。因此,我国各地政府要不断增加当地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我国不同地区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在不同地区的专业分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促进我国不同地区私人商业科学研究投资的发展,增强我国不同地区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政府要修订合理的科技保护和科技商业转化的管理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强化不同地区在科技研发及其商业化过程中的分工及特色,避免科技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同配,从而增加当地科学技术吸引国际生产分割环节在当地聚集的科技区位优势,为当地企业参与生产国际分割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重视当地人力资源国际参与能力培养。随着国际生产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更新和地区重组的发展,生产国际分割不仅要求当地熟练技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求当地熟练技术劳动力的技术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重视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重视当地劳动就业再培训;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让劳动力在生产地区重构或产业升级转移过程中提高“干中学”的能力,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劳动力自主吸收生产技术知识的能力,提高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劳动技术的更新,从而为当地企业参与生产国际分割提供丰富的技术劳动力。

第三,重视当地国际化生产加工配套能力的培养。生产国际分割最终区位的选择还是取决当地已有生产加工配套能力的专属性,而当地生产加工配套能力的专属性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生产要素资产的专属性及当地生产要素的整合。因此,当地政府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不断地强化当地已有生产要素资产的特色,限制特定要素资产的流动性,防止生产要素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同构或重复浪费;另一方面必须把标准化国际生产技术与当地特有的生产要素或禀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属于当地的国际生产加工配套能力,特别是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国际生产加工基地,这样才能增加当地企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割过程中的区位优势,加强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合作与联系,以当地化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来吸引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

第四,要提高当地对外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生产国际分割不仅重视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带来的跨国服务成本的下降,更重视当地对外经济服务能力对生产国际分割过程中服务连接成本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一方面要重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视与国际通商、通航以及其它国际交往等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还重视当地电信、金融、运输、会展以及咨询等服务部门在对外经济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当地对外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而为当地企业参与生产国际分割提供服务保障。

责任编辑于华东

猜你喜欢
外商直接投资
FDI所有权结构及其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国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与重庆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FDI对陕西经济影响的研究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