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合肥南昌构建区域新三角

2009-11-02 07:21
中国经贸 2009年15期
关键词:备忘录南昌合肥

黄 浦

在日前举办的南京2009重大项目洽谈会上,《南京,合肥、南昌科学发展战略对接与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三方将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并实行高层定期会晤制度推动三方合作,泛长三角由理论描述正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备忘录》显示,三方力求打造“具有突出竞争力的区域板块”,并在规划、市场、产业、机制对接上均有严格而明确的约定。

产业市场全面衔接

根据《备忘录》,三方将在规划、市场、产业、文化、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紧密对接。

在规划方面,三方约定将重点推进宁合昌区域交通大格局的形成,构建宁合昌快速交通网,加快推进以南京,合肥、南昌为三角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积极研究推进以南京、合肥、南昌为核心的城际轻轨建设。据了解,目前南京到合肥动车1小时可以达到,“但南京到南昌、合肥到南昌之间交通联系并不那么方便”。“南昌既要主动接受珠三角、闽三角辐射,也要主动接受长三角的辐射。”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表示,事实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已经占到江西外来投资的首位。不过由于高铁涉及到铁道部等诸多要素,目前3个城市将积极进行前期研究,力求在合适时机申请建设城际轻轨。

在市场对接上,《备忘录》明确鼓励引导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发展经营,互相放宽准入条件,互相推广名特产品,全力支持各市优势企业在区域内进行市场拓展、并购等。据南昌市副市长曾光辉介绍,目前台肥的众多企业如美菱,格力等诸多铜零部件很多都是在南昌生产,再配送给合肥的企业。“合作空间很大。”曾光辉说。

在产业对接上,三市将重点在钢铁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航空工业产业集群、家电制造产业集群等上进行合作。据合肥市副市长张晓麟介绍,合肥目前已经形成家电制造和汽车制造的产业链,因此与南京,南昌合作空间宽广。曾光辉透露,南昌已经获得了大飞机零部件生产配额3%的生产权,可以带来800亿元的产值。这需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配合与支持,南京的科教优势处于全国前列。目前南京方面正在考虑建设南京-扬州-巢湖化工产业集群、南京-马鞍山钢铁产业集群等。

构建宁合昌新三角

“我們的手要握得更紧。”南京市市委书记朱善璐在《备忘录》签署后三市市委书记握手时作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麻智辉表示,“南昌和合肥基本处于一个阶段,联合起来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优势很有必要。”显然,南昌和合肥对南京可能带来的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高科技人才等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也是促成三方合作的重要推动力。“3个地区水、电,煤等自然资源丰富,有了人才和市场,合作会更为有效。”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表示。

作为此次三方合作的发起者和第一推动方,南京市显然也有自身的动力。“南京在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也要加强与中部地区的联系,为自身提供产业梯度转移空间,并提供巨大的市场,而邻近的安徽、江西等地是首选。”很早就主张南京要多与安徽合作的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浩瀚表示。

事实上,随着地理位置由沿海向内陆的延伸,上海的辐射力到了常州已经相对较弱。常州向西的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市在接轨上海的同时,更期望接轨南京,而南京也试图打开背后更大的腹地。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外向程度较高的南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此扩大内需市场是南京必然的选择。南京看中的是中部地区的市场。“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受到重创,转内销后,对中部市场渴望非常强烈。”一位与会的副市长表示。而这一说法得到南京方面的认同。“扩大内需给3个城市合作提供了机遇。”南京市副市长王受文表示。

也有人认为,传统的以水路为核心的运输枢纽正受到成本的冲击,南京这个水上大城市也不例外,因此未来必须依靠铁路,尤其是高铁,形成水、铁,公协同发展,才具有竞争优势。“南京属于东部地区,而南昌和合肥属于中部地区,形成这样一个金三角意义非凡,在国家层面也具有战略意义。”张晓麟说。

显然,此次合作将使南京的腹地经济和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合肥、南昌两市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

猜你喜欢
备忘录南昌合肥
合肥的春节
南昌舰举行“大洋成人礼”
民主党版备忘录遭白宫怒怼
小小书画廊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