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文综考纲能力要求巧解高考历史“三新”题目

2009-12-15 05:37林建连
新华教育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三新解题思路特征

林建连

【摘要】回顾09年高考历史试题,“三新”成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呈现形式和模板,能力立意突出。好好反思如何活用文综考纲能力要求,变考纲为讲纲,巧解高考历史“三新”题目!根据目前高考出题形式,归纳“三新”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类解题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文综考纲能力要求,千锤百炼,做到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三新”特征;解题思路;千锤百炼

Live to test the solution"three new" of Gao Kao3's history of the

key link ability request Qiao topic with the text Zong

Lin Jian-lian

【Abstract】Review 09 year Gao Kao3's history try, "three new" become the Zong history of Gao Kao3 Wen2 to try a set question of to present form and template, and the ability purpose be outstanding.Introspect well how to live to test a key link ability request with the text Zong, change to test a key link in order to speak a key link, the Qiao solution"three new" of Gao Kao3's history topic!Make out questions a form currently according to Gao Kao3, induce a "three new" objective two types of with subjective solution way of thinking.Teacher should leading the student test key link ability request according to the text Zong, thousand hammers be 100 Lians, attain have never recruit to win to recruit, with constant should ten thousand change.

【Key words】"Three new" characteristic;Solution way of thinking;Thousand hammer 100 Lian

回顾09年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如下突出特点:

(1)“三新”成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呈现形式和模板,能力立意突出。命题专家杨宁一教授认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要尽可能体现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因此在09年的试题中,“新情境、新材料、新观点”这“三新”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在12道选择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简单的“问答式”提问,也没有一个选择是教材中的原形呈现,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推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留给学生发表观点、组织答案的空间。试题的命制灵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和用自己的话语组织答案的能力,并在问题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第37题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的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3)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改的理念。这主要体现在:①试题形式上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试题尤其考查了对信息处理能力,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以材料的形式向考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阅读信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这些信息,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答案。②考查目标上,主观题更是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新课改提倡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08、09年这两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完全体现了四文综高考大考核目标,所以说“学生可以带课本进考场”参加历史高考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因此,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高考备考复习、训练等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瞄准这四大目标。好好反思如何活用文综考纲能力要求,变考纲为讲纲,巧解高考历史“三新”题目!

根据目前高考出题形式,我归纳出“三新”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类解题思路。

1.客观题解题思路

1.1理解题目要求。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与限制条件(如时间、地域等);

1.2采集获取信息。

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名、官职、事件经过和材料出处等;

1.3分析解读信息。

联系课文知识分析解读信息,判断材料所指内容;

1.4寻找最佳答案。

利用学科语言结合材料观点准确描述,比较四个题支,寻找最佳答案

例一

2009高考全国Ⅱ第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学科网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该题考查考生对抗战期间重大会战、战役过程及其战术等相关知识的考查,解题思路为:(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是符合上述特征战役;(2)采集获取信息,引敌深入;(3)分析解读信息,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双方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平型关战役(大捷)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为了阻击日军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4)寻找最佳答案利用学科语言结合材料观点准确描述,比较四个题支,寻找最佳答案C。

例二

2009高考全国Ⅱ第21题: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学科网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学

该题解题思路为:(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是考查考生对1787年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理解;(2)采集获取信息,1787年……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3)分析解读信息联系课文知识“美国宪法体现的原则主要有三权分立、联邦体制、宪法至上、人人平等;当时的美国宪法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分析解读信息,判断材料所指内容非自由主义,而且,不能说明体现了平等主义;4)寻找最佳答案,利用学科语言结合材料观点准确描述,比较四个题支,“合众国不得授予爵位” 主要体现为共和主义,因此最佳答案为D。

2.主观题解题思路

2.1理解题目要求。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与限制条件(如时间、地域等);

2.2采集获取信息。

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名、官职、事件经过和材料出处等;

2.3分析解读信息。

联系课文知识分析解读信息,判断材料所指内容;

2.4探究解答思路。

结合题目要求及所学课文知识与史学理论探究解答思路;

2.5准确描述、组织答案(主观题)。

利用学科语言结合材料观点准确描述、组织答案,特别应注把课文没有而材料中已补充的观点纳入答案。

例一

(08高考全国卷Ⅰ)39题(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囚。材料略(12分)

解题思路为:(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分析原因;(2)采集获取信息 ,阅读材料可得信息为:土尔扈特本身情况及其与俄与清的关系;(3)联系课文知识分析解读信息,判断材料所指内容,该知识点在中学《中国古代中史》(人教版)135页仅讲了“为摆脱沙俄统治”及乾隆帝的态度;(4)探究解答思路,根据全面联系的观点此原因应涉及事件相关方面即土尔扈特、沙俄与清朝;(5)据此利用学科语言结合材料观点准确描述、组织答案,特别应注把课文没有而材料中已补充的土尔扈特本身发展情况纳入答案──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社会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我认为该答案缺损清朝方面——清政府的欢迎。

例二

2009高考全国Ⅱ39、材料二三角贸易示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12分)

解题思路为:(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分析历史影响;(2)采集获取信息 ,由图可知该题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区域;(3)联系课文知识分析解读信息,判该题题所依托的课本知识主要在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人教版)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第二章第三节《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章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全球角度化等,与结合材料所给信息进行归纳组合。(4)探究解答思路,由图可知该题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区域,根据全面联系的观点和内因与外因相联系的差点,此答案可从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区域与全球角度入手。(5)据此利用学科语言结合材料观点准确描述、组织答案──

①导致非洲丧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

②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3分)

③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3分)

④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3分)

虽然有了基本解题思路,但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文综考纲能力要求,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千锤百炼,做到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3]《新形势下对高考历史备考的思考》阳志清

[4]《李小龙哲学》

收稿日期:2009-10-31

猜你喜欢
三新解题思路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创新方法初探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讨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