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工商工作新转型

2009-12-15 09:09韩立高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工商监管基层

韩立高

运用科学发展观谋划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转型归位,在工商改革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是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对履职履责进行全新评判,从思想观念、监管服务、体制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适应工商转型。

一、把握五大关系。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工商转型

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理念融入工商工作中,正确把握事关全局的五大关系,实现工商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把握好服务发展与执法监管的关系。服务发展和执法监管是工商职能的两个方面。良好的服务环境有利于促进监管,监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立足发展、优质服务,严格执法、科学监管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应把监管与服务统一起来。注意克服服务过程的监管“麻痹症”和监管过程的服务“恐惧症”两种倾向,以规范促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

(二)把握好加大执法力度与规范执法行为的关系。加大执法力度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规范执法行为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力度大,辖区的市场秩序就明显规范,消费者申诉举报就少:哪个单位的执法行为规范,案件质量就高,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就少。因此,只有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才能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获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三)把握好加强机关能力建设与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关系。机关工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保障”等方面,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认识,是机关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机关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谋基层没有想到的创新思路,总结推广基层没有总结出来的经验。解决基层不能解决的难题,才能有效提升机关的工作水平和指导水平。更好地实现机关与基层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四)把握好内外互动与形成合力的关系。互动出合力,互动出效率。要建立机关与基层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动机制,实现全局性工作全员互动,整体推进;单项业务工作,条线互动,高效完成。同时,构建与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各方面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工商牵头组织的工作积极唱好“主角”,配合部门工作主动当好“配角”,努力形成内和外顺的工作局面。

(五)把握好加强作风建设与推进各项工作的关系。加强作风建设和推动各项工作是一个整体,优良的作风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作风建设是否取得成效,主要是看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无明显提升,作风有无明显改观,各项业务工作有无明显进步。要通过抓作风建设。建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工商队伍,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创新。

二、建立五项机制。在监管服务上适应工商转型

工商部门是市场主体的准入者,流通市场的管理者,经济秩序的执法者,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者。应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创优服务促发展,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以科学监管促安全,净化竞争环境;以维权帮扶促稳定,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一)构建发展服务机制。在坚守国家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都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项目,都要又好又快支持办理。要开辟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开通重点企业“直通车”,全面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等无障碍服务。对招商引资项目、国有企业改制、涉农项目的登记事项,全面推行“一审一核”制、登记受理流转制、重点项目行政服务指导制等方便企业办事的登记审批工作制度,做到事前指导、事中速办、事后跟踪服务,“催生”市场主体,扩大总量,提高质量。

(二)构建市场监管机制。重点抓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示范点”创建为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单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实现对商品准入、销售、退市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要积极构建“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全。

(三)完善市场竞争执法机制。突出服务重点工程、净化投资环境、关注民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四个重点,全面推进公平交易执法工作。积极拓展治理商业贿赂执法领域,着力查处一批大要案件。依法加强对直销企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无传销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拍卖行为的监管。严厉查处拍卖活动中的串通行为。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和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围绕“消费与发展”年主题,把消费维权与拉动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牵手厂家、商家和买家开展消费体验活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推动消费升级。加大对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房屋买卖等合同格式条款监督。坚决制止“霸王条款”和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等欺诈消费者的违法行为。要强化12315受理、转办、反馈、综合分析和消费引导功能,做到有诉必接、有报必查。着力构建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信用监管的联动作用,推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

(五)营造和谐执法机制。坚持事前报告制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在开展重大执法活动前,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借助外力加大执法力度,弥补工商执法手段的缺陷。

三、调整机构权责。在体制机制上适应工商转型

工商部门停征“两费”后,传统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工商所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按照稳机构、调力量、保稳定的要求。对基层分局、工商所的职责权限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调整机构设置。对县(市、区)工商机关现有科室按业务分块进行整合,增强对基层的指导功能和后勤保障功能。充实和加强县(市、区)工商机关所属专业机构的力量,特别是加强公平交易机构和12315申诉举报中心人员配备。扩大指挥调度权限,形成以条线为主的业务指导、协调模式。对基层工商所(分局)可按“一室两队”的模式进行设置,即:设立综合室、市场巡查队、经济检查队。基层单位可根据辖区市场主体数量、人员以及监管重点行业区域,设若干市场巡查队。

(二)整合执法资源。应理顺基层工商所(分局)、县(市、区)工商机关科室和专业机构之间的执法事权,建

立以公平交易机构为主导、专业机构为补充的执法办案体制:可推行执法办案等级制,对全员办案体制进行调整;按照市场准入、市场规范、执法办案、消费维权和保障服务等五大板块,对人员进行整合;调整和充实专业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专业机构的指导、管理、督办职能,实行条块结合的专业化管理,及时落实业务指导、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等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执法效能。

(三)理顺层级事权。应按照属地监管责任原则,将基层工商所(分局)辖区各类市场主体日常监管、户外广告登记监管、一般性违法案件查处及商标、合同监管权下放,委托基层行使,使监管执法重心向基层前移。同时,明确界定基层工商所(分局)综合室、巡查队和经检队的职责范围,并与上级机构的职能对接,确保监管执法权落实到基层。

(四)完善绩效考评。结合“两费”停征后工商转型的实际,应对干部职工绩效考评办法进行重新修订,重点考核履行服务发展、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以市场主体发展率、违规经营查纠率、消费纠纷调处率、干部上岗出勤率、干部水平提高率、人民群众满意率等为主要考核指标。体现市场监管的效果、执法办案的质量、服务发展的实绩和党委政府及群众的满意度,引导基层从收费型工商向监管服务型工商转变。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队伍素质上适应工商转型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新形势下。各级领导班子要围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抓班子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业务工作上来,研究市场监管问题,研究行政执法工作,研究案件管理方法。研究消费维权手段。要根据干部能力和任务分配情况,适当调整领导分工,合理制衡权力,防范执法风险。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采用以案说法、体验式教学、操作式教学等培训方式,培养具有较强业务操作能力的执法办案领军人才。按照业务分类、归口培训原则,继续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建立覆盖全系统、全业务的教育模式,努力构建“训前需求调研、训中教学互动、训后延伸服务”的培训链,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加强各层级干部岗位技能培训。不断开发特色课程,为干部的自主选学、菜单式选课创造条件。

(三)探索干部选任新途径。要着力培养领导干部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为着力点,大力构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尤其在选拔基层工商所(分局)长方面,要敢于打破以“收费论英雄”的传统用人观念,按照讲原则不保守、讲程序不教条、讲规矩不僵化的要求。建立经常性的考察机制,准确考察评价基层工商干部的实绩,真正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于领导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为工商转型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工商监管基层
基层巡览
How should traditional accounting transf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