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个“闷葫芦”

2009-12-21 10:00董丽燕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家长同学孩子

董丽燕

第一讲:实话实说主讲人:张女士儿子小哲已经上初中了,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十分内向,似乎觉得跟人交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在家里也很少说话,最多是用眼神或者动作表明他“知道了”。不熟悉的人跟他交流总会急出一头汗,因为你无论说了多少话,到了他那里总是没有回应,让人猜不透他是同意,还是反对,是明白了,还是不明白。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他为了避免打招呼,总是躲进小屋里不出来。小哲在学校也很少和人说话,同学给他起了外号叫“茶壶”,是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句话得来的,足见他在学校里说话也是少之又少。学校搞辩论赛,别的班级派出的参赛队员是4个人,而小哲班级则是5个人,多了他一个不上场的“编外队员”,专门为4位参赛队员搜集论据、观点,写辩论提纲和草稿。小哲写得文采飞扬,场上同学辩论得神采飞扬,最后他们班级得了辩论冠军,其他4名辩手上台领奖时,小哲只能在台下红着脸鼓掌。 还有一次班里开元旦晚会,有一个节目是让同学们在台上做动作或者造型,然后请其他人猜表演的是哪位同学。其中一个动作是:一手叉腰,另一支胳膊弯曲侧伸。看到这个造型,所有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大叫起来:“大茶壶,是小哲!”从那之后,许多外班的同学都知道了小哲“茶壶”的绰号。第二讲:案例分析小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原因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早期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1.遗传因素。小哲的爸爸就是远近闻名的“闷葫芦”,他平时话很少,即使日常产生矛盾,也会“躲为上策”。他偶尔也有话多的时候,那就是与至亲好友喝酒喝到一定程度,积攒多时的心里话才会在酒桌上一吐为快。小哲在某种程度上遗传了爸爸内向话少的性格。2.小哲的成长环境没有给他练习说话的机会。妈妈和奶奶从小就把小哲照顾得非常周到,他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只要一个眼神,大人就能满足他的要求。比如,小哲想喝水的时候,只需看一眼或者用手指一下水壶,奶奶就会把水杯递到他的手里。因此,小哲“贵人语迟”,两岁了还不会说话、3岁时才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妈妈平时很注意开发小哲的智力,小时候天天给他讲故事,小哲总是安静地听着,听到开心处也会“咯咯”地笑。当他想听故事的时候,就会从书架上拿一本他喜欢的书塞给妈妈。人和动物一样,各项功能都是“用进废退”,小哲一句话不用说需求就能满足,他的语言功能自然就退化了。3.家长的否定给了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因为小哲的话少,所以妈妈总是爱跟别人说:“我家小哲特别不爱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于是,尚未成熟的小哲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像妈妈所说的那样,这更强化了他自闭的性格和对说话的恐惧。4.压力加重了孩子的紧张感。张女士说,她并不是没有给孩子锻炼说话的机会。比如,小哲上幼儿园的时候,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她就会跟小哲说:“小哲,来给阿姨背诵一下你刚学的诗。”本来小哲是会背的,但由于紧张竟然一个字都想不出来,他只好“哇哇”大哭起来。张女士以为这是给儿子锻炼说话的“机会”,其实这是给孩子的压力,这样的事情多了,就会加重小哲在陌生人面前的紧张感,使得他更不爱说话了。5.自我为中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一般来说,害羞腼腆的孩子尚未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他人,而认为自己是众人注目的中心,如果“说”不好就会引起别人的不良反应。另外,内心追求完美的个性也会使他们唯恐在别人面前出丑。这样,他就越来越丧失了练习说话、发言的机会。第三讲:父母对策1.反向激励,引起重视。家长可以从类似辩论赛事件、联欢会事件等触动孩子自尊心、荣誉感,激励孩子“知耻而后勇”。结合现代社会个性张扬、看重表达能力的特点,激发孩子决心改变自己欲望。2.增加沟通,善于倾听。这里的“沟通”并不只是家长滔滔不绝地说、孩子听,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面对内向、话少的孩子,家长应该适时地“闭嘴”,多用耳朵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心里话。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说话会张口结舌或者干脆闭嘴不说,家长这时候不能着急催促,要耐心地引导他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3.创造机会,训练表达。家长即使真的是孩子“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也不能立即满足,而要让他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他想买课外书的时候,要让他说出为什么要买这本书、书里哪一点儿吸引他、他们班有谁看过等等。还可以与孩子约定规则:如果想买下一本书,首先要把上一本书的故事情节、读后感想和对它的评价说出来;平时,还可以多让孩子讲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事情等等。4.消除恐惧, 增强自信。小哲的父母可以告诉他:“说话和写文章一样,都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口头表达出来肯定也会比别人强。”同时,还可以鼓励他上课多发言:“别的同学是因为不会,才不举手,你本来就会,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大部分人都有发言恐惧症,不只你一个人害怕,紧张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它能使你回答得更好。”5.教给孩子训练说话 的技巧和方法。家长可以教孩子进行深呼吸、心理演练以消除紧张,教孩子把发言提纲制作成“信心卡片”以防忘词,教孩子说话时如何与人进行眼神的交流;在家里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或争论,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说话的兴趣和能力。6.引导孩子对别人感兴趣。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会很少,因为他体察不到别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拓展关注的范围,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人,了解别人的想法、优点、心理需求,对别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第四讲:家庭作业1.学会从“今天”开始打招呼:家长应要求孩子对别人的语言做积极反应—微笑的表情、语言的回应、足够大的声音;主动与“今天”第一次见面的人打招呼—你好!2.进行心理演练:让孩子在每天的上学路上默念10遍“今天我一定要大胆发言,我一定要大声说话,我一定要流畅地演讲”;适当做做“白日梦”,想象自己口若悬河地发言或说话。把想说的话在心里完整地预演一遍,然后深吸一口气,真的那样去发言或找人说话,可以把对方看成是听话的“大萝卜”,以有效地消除开口前的恐惧。3.在学校里:每天至少主动与一个同学或老师交流,话题不限;每天最少发言一次。4.在家里:每天回家后,至少给家人讲一个故事或叙述一件事情;每天至少用20分钟大声朗读课内或课外书籍,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看电视时模仿其中一个角色说话,或闲暇时模仿一个认识的人说话。5.闲暇时说说绕口令:可让孩子尝试说些绕口令,比如,洪小波和白小果,拿着箩筐收萝卜。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课堂笔记给父母少说“我认为你应该”,多问“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为什么?”给孩子1.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2.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你想当这种人吗?3.美国心理学家阿尔皮特说过:“谈话=7%内容+38%声调+55%表情。”4.你的紧张别人是无法知道的;相反,别人说话时同样紧张,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猜你喜欢
家长同学孩子
家长错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